人群构成社会,社会永远离不开生活的许多特征。孔子认为,大同社会的特点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浪费者有所养”,即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保障。由于城乡二元制,我国今天的养老制度差异很大,而唐代的基本差异不是城乡,而是官民。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而人主要是指农民,完全需要自己努力。
致仕制度多用于中下级官员
与人民不同,官员是社会精英,是朝廷统治社会的主要力量。官员是官员,享受制度赋予的各种待遇,一旦致仕,待遇自然会受到影响。根据不同的等级,唐朝的官员也有不同的规定。例如,一般来说,所有官员的工资,在致仕后享受半额,这是一种基本的恒量。然而,六品以下官员的官员到了年龄就退休了,没有回旋的余地。官员专门负责官员的管理。每年,官员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并按照规定完好执行。报告后面,有一个长名单。皇帝不太注意这些基层官员的具体情况,通常是按照规定办事。以制度应对大部分是基本策略。
皇帝周围的五品官,当地的四品官,在退休年龄是70岁,所谓的“悬挂”年,向皇帝报告,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能办理官员手续。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也有身体问题,会积极申请致仕,但皇帝会批准权力。例如,唐高宗时期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天旱,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张行成继续努力,最后皇帝说了心里话:“公,我的旧腹心,奈何舍我而去。还当面流下了眼泪。张行成还能继续申请吗?不得不放弃,继续工作。事实上,他确实老了,很快就去世了。
有些大臣致仕,会得到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的战神李靖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家。贞观八年(634年)11月,尚书右仆射李靖,以足病为由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特意派中书侍郎岑文到李靖府表达皇帝的关心,说现在官场气氛不好。“不问愚智,不知道自己,虽然不堪,但还是想居职。即使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我今非直成公雅志,也想以公为一代楷模”。唐太宗把李靖树立成一个知所进退的榜样,待遇不变,还奖励丝绸千段,皇帝御马两匹。
[img]822973[/img]
在唐代,致仕制度似乎大多是按照制度执行的,而对于中下级官员来说,并不是一刀切的。
皇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和突破制度的限制给予了特别的奖励,比如李靖。另一种优待方式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层次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从武则天到瑞宗时期,张仁愿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尤其是防守北方边境。瑞宗景云初年,作为朔方总管的张仁愿到了致仕之年。瑞宗的做法是给全禄薪,拜兵部尚书,加光禄大夫,依然致仕。这样,与退休前相比,张仁愿的退休待遇不降反升。然而,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致仕意味着人生高潮已经过去,转向下坡道不仅会降低待遇,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致仕有时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种手段。开元十五年(727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成宇文融、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断,组织朋友党展开斗争。唐玄宗非常反感,双方都受到了处理。崔隐甫免官回家照顾母亲。宇文融贬官为魏州刺史,张说致仕。
朝廷政治或斗争,导致官员更有起复现象,并非所有人只要致仕就永远退休。天宝末年,苗晋卿已经是官刑部尚书,与杨国忠不协,致仕归乡。至德二年(757年),肃宗亲手写信,即日拜为宰相,统领国务。平定安史之乱逐渐胜利后,苗晋卿不断要求致仕,最后以太子太傅的高位致仕。然而,到了第二年,皇帝又想起了他,重新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又回来工作了。
官员是官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官员的物质待遇多种多样,主要是工资。工资是工资,禄米是禄米。这些钱米是根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官方产品发放的。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贞观时期,京官一品为禄米年七百石,从九品五十二石。工资结构稍复杂,由月薪、食材、杂用组成,如京官一品月薪800,食材180,杂用1200。九品月薪150元,食品250元,杂用200元。由此可见,待遇随着官品的增加而增加,升官不仅有权力,而且有许多合法利益。
仕官享受半禄,即半禄米,同时给予一定数量的礼物。如果官员住在那里,禄米和其他官员将由中央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并在其所在地支付。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的待遇有所提高,即增加了料钱的半额。如果致仕官遇到全国同庆,皇帝大赦通常会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中。唐玄宗和肃宗,包括未来的皇帝,提高现任官员待遇的一种方式是向现任官员的祖父授予官员,让他们享受官员待遇。
官员是现任官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稳定的制度设计很重要。养老是人们的合理期望,维护社会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为必要。与唐代相比,官员致仕后的待遇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但如果给人特权的印象,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全额工资不是制度,只是皇帝特许的个人政策。
解密:唐代退休官员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