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又称太庙,是皇室祭祀祖先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到太庙祭祖135次,留下了许多传说。有一个传说,太庙已经供奉了清朝9位皇帝的牌位。乾隆为了让自己死后进入太庙,把太庙从9个扩大到11个。真的是这样吗?
太庙建于公元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太庙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西侧是国家祭坛(今中山公园)。这种对称的布局标准反映了古代王城“左祖右社”的建筑规范。
太庙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筑群。主要有牺牲所、神厨、神库、井亭、燎炉、配殿等。最重要的是大戟门和三重殿堂。也就是享受殿、宿舍殿、皇宫。俗称大殿、二殿、三殿。
清朝乾隆皇帝与太庙有很多渊源,他非常重视祖先的祭祀。据统计,乾隆在位期间亲访或派官员到太庙祭祖135次。乾隆在太庙留下了许多足迹和传说。据说乾隆把太庙大殿从9间扩大到11间。据说太庙享殿已经供奉了九位皇帝的牌位,乾隆为了让自己死后能入祭太庙,将太庙的九个享殿扩大到11个。乾隆死后,嘉庆皇帝(青岩)为他举行了入庙仪式。这个传说似乎证据确凿,很多人信以为真。事实上,这种误解是由于不了解太庙祭祖的规则造成的。
隔代祖宗牌位转存石信
中国古代宗庙祭祖历史悠久,自周代形成定制以来一直在使用。太庙是天子祭祖的地方,诸侯祭祖的地方只能叫宗庙,不能叫太庙。后人祭祀的对象是祖先的灵位,为木材加工牌位。周朝规定天子九庙,后来演变成庙里供奉九位祖先的牌位。若超过九代,则将隔代祖宗牌位转移到庙石函中保存,称为“搬迁制度”。其原理和做法非常复杂。简言之,将几代祖先的牌位迁入远祖庙,保留祖先和近祖的牌位,保持宿舍祖先的牌位数量不变,解决了所谓“无空位”的问题。被“搬迁”的祖先牌位,在年底大祭或五年缔祭都要请出来,按顺序排列到大殿祭祀,也不会被冷落遗忘。清朝康熙皇帝曾声称太庙祖先永不搬迁,但清朝在遇到搬迁问题之前就灭亡了。@ 乾隆时期不可能遇到“没有空房”的问题。
[img]822736[/img]
太庙大殿不存放祖先的牌位
乾隆年间,太庙的9位神主已经占据了太庙的9个大厅,没有预留乾隆的位置。乾隆想把自己的牌放在11个大厅里是不准确的。太庙大厅是祭祖仪式的地方,不是平日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祖先的牌平日供奉在卧室里。
乾隆之前只有五位先皇
假使太庙卧殿遇到这个问题,太庙卧殿面宽9间。如果说乾隆时期九位先皇的牌位已经占据了卧室的九个,那么没有乾隆的位置也是错误的。前四代肇祖、兴祖、显祖、景祖,加上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只有九位,这是乾隆在太庙没有地位的传说的根源。但事实上,太庙早在明弘治四年(1491年)就建成了供奉远祖的寺庙,俗称三殿。清代完全继承了明代太庙的规矩,前四代远祖应在庙里供奉,乾隆前只有五位先王,即使是九个也有四个空位。
根据“昭穆制度”牌位,再多也可以摆放
此外,即使祖先的牌位平日供奉在卧室,也不是简单地按面宽分为九个房间,而是采用“夹室系统”,即分为15个夹室(也称卧室)。大厅(享受大厅)平日不供奉祖先的牌位,只在祭祖仪式上邀请牌位到享受大厅。
古代宗庙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侧,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侧,称穆。昭穆用来区分父子。按照“昭穆制度”,排列在正面和左右两侧的供桌上祭祀,可以放置更多的牌位。事实上,乾隆以后还有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位皇帝。从努尔哈赤算起,共有12位皇帝,皇帝的牌位都进入太庙供奉。例如,根据“太庙九间乾隆无地放牌”和“永不搬迁”的说法,即使是11间也放不下。
@ 乾隆任命皇帝二十五宝印章的象征意义在于,清朝可以像东周一样继承25代。在他86岁时写的《盒衍记》中,他阐述了自己的意图:“定宝数的时候,用姬周的故事,默默祈祷上帝,祈祷中国得仰蒙慈佑,历二十五代以长”,“我得享受清朝二十有五”。二十五源于《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的典意。由此可见,乾隆非常明智,按照他老人家的理想,希望清朝继承25代,超越更好。假如他的理想能实现,列祖宗众多,太庙11间就更不够了!乾隆“9间改11间”不就是白忙活吗?
享受殿主木架结构无变化
根据古代建筑专家对太庙大木结构的综合测绘和调查得出的结论,无论是框架类型、结构材料、材料等级还是彩绘形式,都表现出明代典型的特点,表明主体的木框架结构没有改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太庙使用的金楠木柱在清朝已经开采出来,乾隆没有扩建太庙等大型宫殿建筑的原材料。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乾隆没有扩建太庙享殿,只是进行了修缮。那为什么9间改11间呢?事实上,这很简单。这是对不同统计方法造成的误解。明朝有九个宽的房间,忽略了两边的两个小房间。清朝有11个宽的房间,以柱子为准。如果你加了一根柱子,你就加了一个,不管房间的大小。至此,清朝乾隆皇帝扩建太庙享殿,将9间改为11间,当有明确答案时。
乾隆扩建太庙大殿的真相:主体结构没有改变 只是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