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因继承君位而引发内乱。第二年,宋襄公派兵帮助齐孝公获得君位。与此同时,楚成王借齐国衰落、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透到中原。尽管宋国的国力仍然很弱,但宋襄公希望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与楚成王、陈国、蔡国、郑国、徐国、曹国君联盟(今河南省绥县西北),齐国、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被楚成王突袭被俘。
[img]823232[/img]
楚成王威胁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熙公的调解下,楚成王于同年冬天释放了宋襄公。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辱,也没有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在公元前638年夏天(周襄王十四年),联合卫国、许国、滕国进攻附楚的郑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宋襄公随后由郑撤回迎战。
洪水战争背景:齐桓公死后,宋楚争夺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