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八年(1420年)2月初十,直隶沂州卫将一封奏折传给永乐皇帝:“以红白旗为名,聚集了2000多人,劫杀了莒州千户孙恭,杀死了他们的追随者,势不可挡。”这就是唐赛儿的起义。
事实上,唐赛儿的教众在沂州卫上演前几个月已经起义了。
唐赛儿的下属董彦高、刘军、宾鸿率领2000多人,占领益都卸石棚寨,以红白旗为名,势头蓬勃发展。17年(1419年),青州卫命令高峰带领军队围剿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益都山区的有利地形,设置伏击,深入引诱敌人,将官兵引入葫芦谷。在狭窄的山谷里,唐赛儿带领伏击士兵进入敌人,击败了官兵,高峰也被杀。
受苦的政府随后派了莒州千户孙恭去招抚。起义军拒绝了孙恭,杀死了随行的官兵。然而,这些事情一直被当地官员隐瞒。他们采取了镇压、招抚、招抚的策略,但最终“三司都以不蚤发狱”。
当地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永乐帝大吃一惊。山东是水运的主要道路,是北京师资供应的基础。永乐帝随后命令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指挥刘忠为副总兵官,选出5000名北京师资精英来镇压。临行前,永乐帝面对面教机会:“贼高无水,缺粮。当他们被困住时,不要试图近攻。”
[img]822421[/img]
由唐赛儿组织的起义军,名为“白莲军”,聚众数千人。由于蒲台县位于平原上,没有山脉和森林的危险,唐赛儿在青州发现,在蒲台县以南200多里的益都县(现在杨集、朱亚镇交界处),有一个古老的石棚村,高700米,四面是绝壁,易于防御和攻击,位于诸城、安丘、莒州、寿光等地的中心,因此唐赛儿选择石棚村作为起义场所,2月11日,永乐18年(1420年)正式起义。
唐赛儿起义后,明政府紧急命令青州卫都指挥高峰包围石棚寨,试图消灭起义军。明军一到石棚寨,唐赛儿就突然在晚上发动袭击,当场杀死了高峰等人,歼灭了所有混乱的明军。
唐赛儿起义军在初战胜利时声音很大。她以卸石棚寨为基地,不久又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打击了政府和豪华地主。青州以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起义,“毁官衙,烧仓库”,开仓济贫,团队迅速发展到2万多人,震惊了京师。来自青州以东的群众纷纷响应,益都、诸城、安丘、莒州、胶州等县相继出现了十几支志愿者。其中,宾鸿、董彦高两队规模较大。这样,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农民起义蓬勃发展。
初战胜利后,唐赛儿以卸石棚寨为基础,不断打击附近州府的官员、恶霸、地主。无论唐赛儿走到哪里,各位官员纷纷逃命,其他各路起义军也纷纷响应。据《地方志》记载,寿光、安丘、胶州等地都有“毁官衙、烧仓库”等打击明军的活动。为了控制局面,永乐帝派大臣到卸石棚寨招安,唐赛儿怒斩来使。
永乐帝派“京营”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都指挥使刘忠率5000名精兵镇压。
面对唐赛儿领导的起义军,刘生认为“小贼寇,不日就能平定”。2月28日,刘生、刘忠兵至益都后,再次包围了卸石棚寨。
唐赛儿利用敌人傲慢而轻视敌人的弱点,以“村里的食物都吃了,没有水”为由,将刘生的主力转移到警告城东有水的地方,但他集中力量攻击防御薄弱的敌人营地。晚上第二天,他突破了敌人的营地,杀死了所有的指挥使刘忠。当敌人的主力到达时,唐赛儿指挥起义军平静地转移。
与此同时,其他起义军也与明军作战,其中安丘城的作战最为激烈。当时,安丘、莒州、即墨等地的1万多名起义军围攻安丘城。当他们即将被攻击时,负责山东沿海日本海盗防御的指挥官魏青率兵赶到,使起义军在腹部受敌,最终失败。当地领导赵婉被俘,义军死伤2000多人,被俘4000多人,均被明军杀害,妻小被政府没收为奴。唐赛儿起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被镇压了。
唐赛儿起义的经历:唐赛儿起义是怎么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