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秦朝汉武的皇权之治:古代皇帝是皇帝的方式

自古以来,秦朝和汉武经常被比较。他们也很有才华,也很有成就,但他们遇到了非常不同的历史命运:秦始皇建立的强大王朝迅速死亡,享受国家只有14年多,而在汉武帝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汉朝已经持续了400多年。这种鲜明的对比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驱使我们进一步探索秦汉皇权政治的若干问题。日本著名学者西岛出生在他的论作《皇帝控制》中の《成立》一文曾就皇帝号问题发表意见。他将秦始皇设定的“皇帝”号解释为“黄帝”,并指出秦始皇认为自己是“神格者”。在西汉中期,随着儒家思想地位的逐步提高,通过儒家思想提出的“天子观”的转变,皇帝的性质被定义为天子,即上帝在世界上的代理,是人而不是上帝。这一观点在研究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方面具有影响力,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了解秦朝武术皇权的特点和异同。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曾说:“我慕真人,自称‘真人’,不称‘我’。秦始皇羡慕神仙,自称“真人”,可见他自以为是神的定位,这也导致了他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秦初并天下,秦始皇为自己平定世界、稳定国内的功德和威望感到自豪。他认为自己是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指出“今名不变,不能称成功,传后人”,要求群臣为其议帝,最终确定皇帝的尊称,赞扬自己前所未有的尊贵地位和伟大的成就。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尊号自古以来就没有,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且是一个涉及皇帝观念和深层价值认同的重大问题。@ 秦始皇还提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死法,即皇帝生前死后,臣下无法评价和讨论其政绩得失。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介绍,裴芷的《集解》注:(死法)“周公所作。“始于西周时期,由于袭击了数百年的死亡法制,秦朝被废除。秦始皇将自己定格为无与伦比的天神身份,想要打破旧制传统,标榜个人权势的思想一览无余。

[img]822102[/img]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秦废除的死亡制度在汉初恢复了旧制度。汉朝历代皇帝都有死后的头衔。据《汉书惠帝纪》介绍,颜师古注,“孝子善述父志,所以汉家之后,惠帝以下都叫孝。“汉代皇帝自惠帝以来,都有“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这说明刘姓皇族希望家族后代能够效仿,继承父祖之志,世代传承慈惠孝亲的传统,从而保证刘姓皇统的永久延续。汉代崇尚“孝德”,崇尚孝治,重视传统的因循和传播,这是汉代皇帝定位于人而不是上帝的证据。即使是热衷于开拓疆土、征伐四方、功勋卓著的汉武帝,也注重儒学孝治。他不仅表彰六经,建太学,修郊祭,改正朔,还重视利用“三老”、“孝”、“力田”等社会基层官员宣传儒家礼法,推进农村教育。武帝即位之初,曾下诏说:“古之立教,乡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汉书武帝纪)强调,孝顺老人是自古以来的道德标准,最好的办法就是纠正社会风气,引导人们的行为。武帝多次下令奖励“孝”、“力田”,并给予年老、寡妇孤独、缺衣少食者丝絮、米粮的抚恤。与秦朝的短命相比,汉朝一代长期享有国家。汉代皇帝自身“真命天子”定位形成的帝王观念和制度设计在其中发挥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与汉代崇尚孝治不同,秦崇崇崇崇崇法治,出于对权力、法规、秩序的极致追求,秦多采用商韩之术,霸道治天下。笔者考察了根植于秦文化深处的核心价值观“威德”与秦兴亡的互动关系。指出“威德”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世界的开拓之功,以及他在国内令人印象深刻的威风、威武、气势和威慑力;一是秦始皇治理世界时采取的威严法和多欲寡恩的暴虐政治。然而,“威德”对秦来说意义重大,秦因“威德”而赢得世界,也因“威德”而失去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威德”已成为秦政的重要特征,实际上与秦始皇自身天神的定位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正是因为秦始皇对自己天神身份的认同,他的行为才不受约束,这不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也导致了他的快速衰落。在反思和批判秦弊的基础上,代秦出现的西汉王朝反对秦的“威德”,倡导“孝德”和孝治。因此,秦汉皇权的差异一目了然。

@ 秦朝成立后,秦始皇还多次巡游世界各地,“示强,服海”,朝岳观海,刻石立碑,歌颂秦德。如观石碑的碑文内容,充斥着“皇帝之德,保存四极”、“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所有臣民”、“威望旁达,不宾服”、“武威旁畅,振动四极”、“日月照”、“不宾服”、“威震四海”、“威服海内”等大力宣传秦始皇威震世界、无与伦比地位的句子。随后,秦始皇建造了一座大型的阿房宫,“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面可以坐1万人,下面可以建五丈旗”,以及象征银河星际的天桥,象征着“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秦始皇将自己定位为天神的欲望,想要展现自己无人能及的高贵地位。正是由于秦始皇独特的思维方式,他的权力欲望得到了无限的扩张。他不但“乐以刑杀为威”,而且独揽一切权力,独断各种事务,“天下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上”。秦代的官僚制度也大多是由训练有素、唯命是从的“文法官”来听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诸大臣都受成事,倚辨于上”。由此可见,当时以法家文官为主体的官僚制度,完全是一个顺从旨意、听之任之的简单执行制度。虽然这一制度满足了秦始皇为所欲为、强调皇帝意志高于一切的心理欲望,但第二代死亡的历史教训深刻证明了该制度缺乏弹性、缺乏调整皇权的纠正和反馈机制的严重关键。

[img]822103[/img]

汉儒的深刻反思和批评,导致了从秦政到汉政的深刻变化,从秦之尚的“威”到汉之崇的“孝”。特别是西汉中期以来,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硕儒的建议,将儒学定为一尊,儒学理论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少治春秋”的董仲舒,在否定秦政重威严法、抛弃仁义德治的基础上,结合各种理论,建立了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在强调君权至上的同时,这一理论也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天子受命于天”的理念。也就是说,把“天”放在君主之上,天会监督世界上的天子。如果天子不仁不道,违背天意,天会降灾警惕,甚至剥夺天命。董仲舒提出的“灾难性谴责”理论也成为西汉中期在汉廷中跃居重要地位的儒家大夫,有力地纠正了皇帝的过失。与秦之的“天下怕罪持禄,不敢尽忠”和“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止辱辱以取容”的情况相比,汉儒的“灾异谴责”理论不仅突出了天子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而且起到了维护和巩固皇权的作用,实际上构成了汉政与秦政的区别。


秦朝汉武的皇权之治:古代皇帝是皇帝的方式秦朝汉武的皇权之治:古代皇帝是皇帝的方式

,,,,,

  • 秦始皇手下有几个得力大将?这些得力大将是谁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具有划时代的人物,千百年来有无数人对他所建立的功绩顶礼膜拜,也有不少人对他的暴政...

  • 古代皇帝怎么吃饭? 揭开皇帝吃饭的御膳流程
  • 皇帝尊重世界上的天子,穿着龙袍,住在金鸾宝殿里,行走。食物自然是不寻常的。皇帝怎么吃饭,是不是像普通人一样,一家人围...

  • 明十三陵葬有哪些皇帝?
  • 明朝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燕山山脚下的天寿山。明朝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

  • 宋光宗赵敦的生活简介 宋光宗赵敦是怎么死的?
  • 宋光宗简介:宋光宗赵敦(1147年9月30日至1200年9月17日),宋孝宗的第三个儿子,成为穆郭皇后,宋朝的第12位皇帝(1189年2月...

  • 谁是皇太极最喜欢的女人? 为什么皇太极独宠海兰珠?
  • 自古以来,国王就有很多妃子,几乎每个人都是美女。然而,在后宫的3000位美女中,很少有人能找到他们最喜欢的女人,无论是皇...

  • 盘点: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使双枪的名将?
  • 说到双枪,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董平。是的,《水浒传》梁山泊100名天立星双枪将董平,梁山泊马军五虎之一。武术应该不逊于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