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八旗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努尔哈赤在军事上的胜利,平哈达先后统一了女真各部,除了辉发、乌拉、叶赫,打败了明朝官军于萨尔浒。在此基础上,皇太极前往蒙古,平定朝鲜,与明朝展开松锦决战。直到多尔根协助顺治率领八旗强队入关,定鼎中原,八旗制度充分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满洲共同体行政效率空前提高,生产生活合作意识大大增强,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这是八旗人从情感和思想上主动接受八旗制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八旗人员对八旗制度有强烈的归属感,积极评价自己的群体,高度参与八旗的军事、行政和生产活动。
旗手对八旗制度的认可主要来自于八旗制度,为其成员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切实的安全保障、便捷的晋升方式和比人民更慷慨的待遇。为了保证八旗成员的经济生活,八旗最高指挥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入关初期拨给八旗兵丁30亩土地,称为“八旗兵丁土地”,规定所有八旗兵丁差兵、粮草、布料永远停止输送,只服兵役,使旗手能够专攻披甲而不为生计而忙碌,这非常适合满洲民族勇武善战的天性,符合大多数旗手的兴趣。八旗下的成年男子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日进行军训,战时披甲出征,形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他们不再担心被其他部落掠夺和侵扰,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得到了增强。
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组织内的官职名额都是专门为旗手准备的。比如八旗左右两翼都有衙门,设翼不足;八旗各有衙门,设旗不足;各旗的领导和领导也有自己的衙门,有相应的官缺,从各旗中挑选;八旗中也有公缺,即公缺。上述官缺由旗手担任。旗手还享有在各级政府机构授予官职的编制名额。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旗手不仅可以占用八旗编制,还可以占用公共编制。这为旗手提供了充分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创造了展示才华的条件,突出了旗手的优越地位。
[img]822029[/img]
旗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备受关注,旗人无论贫富都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权。八旗入关后不久就开始建立各种八旗学校,如宗室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和八旗义学也在所有驻军场所设立。八旗学校专门为学生收集八旗子弟,学习满蒙汉语和骑射。八旗教育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八旗人的文化体育素质,而且培养了八旗儿童接受、认可、欣赏和尊重八旗制度的态度。旗人享受各种养老待遇,对阵亡、病故、殉职、殉职、仕途、孤寡等都有相应的养老规定[④],除按例发给t恤银外,遇到上述不幸的旗人还允许其子女承担一定等级的官职。旗人家中有婚丧大事,也可以像往常一样领取赏银。这些措施在维护八旗制度、巩固八旗兵源、增强八旗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增加了旗手对八旗的认同和亲和力。
八旗统治者作为旗人,对八旗成员的优厚甚至偏袒也延伸到了违法的旗人身上。旗人享受减刑的特殊待遇,从而增强旗人对八旗制度的依恋和感激。清朝法律规定,满洲、蒙古、汉军旗人除死刑外,均可折刑,即减刑。例如,被判处监禁或者充军流放的八旗囚犯,免予发遣。一年监禁的,只有20天的枷锁;根据本规定,监禁时间逐步增加,五年监禁可减为60天的枷锁。只有罪过大到开除旗籍的,才能按照规定发遣。
清廷平等对待任何民族的旗手,使八旗成员基本平等,不会来自不同的民族,雍正皇帝特别发布了:“永远治理道路,诚实,以身作则,如果满汉分离,故意怀疑,相互忽视,治愈!
天生人,满汉一理”[⑤]。八旗内部不会属于不同的旗分,而且有尊卑的区别,即使是宗室觉罗也要根据所食采地之户而分为各旗。即使上三旗和下五旗真的不一样,也是早晚归附时间和对八旗贡献不同造成的。此外,八旗满蒙汉大臣也有资格换旗,即原为下五旗的功臣可以奉皇帝的命令,抬上三旗。八旗制度给旗手带来了平等的地位。八旗制度填补了民族之间的差距,消除了不同民族旗手对母亲民族的认可,而不是对八旗制度的认可。
满族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不仅是满族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是八旗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八旗成员认同八旗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满文成立前,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语。这种语言与文字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建州女真社会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更严重的是,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一定会被视为一个落后无知的群体,在外面被其他民族鄙视,很难吸收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满文创作并通过后,提高了八旗人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八旗成员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满文满语已成为团结满洲通古斯各族的有力纽带,在促进八旗和满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旗人对八旗制度的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旗制给予八旗子弟相关待遇:所有旗民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