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元年(1645年),在多铎的带领下,清兵分兵亳州、徐州,向南推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满洲、青海藏区、穆斯林地区,乘势下到宁夏、甘肃、丽江,直至扬州。4月19日,许定国明将多铎师引到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守将史可以带领军民,坚守孤城。同时,他们向弘光皇帝寻求帮助。弘光不应该,扬州紧急。4月21日,明总兵李栖凤和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情况更加危急。史可法等坚守到4月25日,最终因弹尽粮绝,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杀不果而被俘。历可法在多铎百般诱降时斩钉截铁地说:“城存与存,城死与死。我的头可断,但态不可屈”,结果惨遭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史可法的下属仍然带领余部继续战斗,直到最后一滴血流尽。清军占领扬州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记是这段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是屠杀异族人口的罪恶见证。它总是把野蛮和罪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看屠杀后这片土地上血淋淋的场景:“...经过一沟一池,堆尸堆积,手脚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池塘平坦。至于一个房子,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从后门直接进入,房子很深,到处都有尸体……”整个文本采用杂记的形式,作者本人也被记录在笔端,与整个历史事件融为一体,在风格上与笔记小说有些相似。当时看起来像是“新闻”。所有这些似乎都不同于严肃的史学,很难列入史地奇书。事实上,这种形式的灵活性并没有影响所记事实的客观性。相反,这种不人道的杀戮增加了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即历史性,因为它是作者的见证。全文就像目击记。正是这样,《扬州十日记》才成为历史地位描述中的“奇”。
[img]821979[/img]
史可法的“深更泪”并没有保住扬州。满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的记录显然是坦率的:
18日(1645年5月13日),大军薄扬州城下。比喻其守扬阁部史可法、翰林学士卫允文、四总兵官、二道员等。25日(1645年5月20日),崇拜尹图、图赖、阿山征服扬州城。
就时间而言,从5月13日到5月20日以打破扬州城告终的攻城战无疑是短暂的。一般来说,大炮在战斗中非常重要,尽管它不是绝对决定性的。这类武器和中原地区的炮手曾经使清军在早期的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清军明白了葡萄牙重炮的重要性。的确,当多铎的第一个部队驻扎在扬州北部的斑竹园时,实际上是在等待后面的炮队。
史可法本人也很清楚这种现代大炮的重要性。正是他在1643年建议,南京军械库的陈旧笨拙的“神器”应该换成更轻的“三眼枪”(即三筒枪)。因此,在南京政权成立的头几个月里,史可法尽了最大努力改装他的炮队。徐光启的学生陈于阶为他制造了这种新的葡萄牙重炮。陈曾在改变宗教信仰的天主教堂铸坊学习过这种技术。这样,在1645年5月20日开始的攻城战斗中,史可法因沿石墙架在木平台上的外国重炮而掌握了最初的主动权。
一旦多铎的士兵进入这些重炮的射程,数百人就会被杀。然而,多多不慌不忙地指挥炮队向城墙西北角射击,然后清步兵通过大炮的火力网冲向城墙底部。在那里,史可法又掌握了瞬间的主动,他的弓箭手们直射城下的进攻者。很明显,多铎已经命令他的士兵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西北角。每当一个清兵倒在箭下,另一个便补上来。很快,尸体堆得越来越高,一些清兵甚至不用梯子就能爬上城墙。随着清兵越来越多,守城者开始恐慌。沿着城墙防御工事的守兵们争先恐后地跳上木制炮台,爬上最近的屋顶,然后逃跑。在许多地方,过重的炮台倒塌了,如果守城士兵没有被压死,他们也会在随后的肉搏战中被杀。
然后,这种恐慌在城市里蔓延开来。无论是叛徒的鼓励还是一些谣言(有人说守军认为满军是黄成功将军派来的一些增援部队),主要城门很快就被城里的人们抛弃了。随着清军的涌入,南明的士兵们丢弃了头盔和长矛,尴尬地逃到南门,试图从那个方向逃跑。其他人知道这座城市已经被包围了,根本没有希望。王秀楚曾在日记中记录过随后的灾难,他仍然记得:“突然有一辆从北到南的骑行,他退却了缰绳,慢慢地向上哀号。马前的两个士兵仍然不愿意放弃。他们仍然记得,他们讨厌没有说出自己的姓。”
就在守城士兵丢盔卸甲,急忙在城里的房子里寻找藏身之地的时候,史可法离开了他在城北门的炮台,骑马穿过内城,直奔南门。他想从那里出去,然后从侧翼攻击满人。但为时已晚,清军已经到了城南门。史可法意识到他已经失去了扬州,抵抗可能毫无意义。
一两天前,史可法曾经问过庄子固,如果扬州城落下,他是否准备好为主忠诚。庄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他会的。此时此刻,史可法真的要求庄自杀,但庄子却不忍这样做。于是史可法突然拔出剑自杀。然而,他并没有受到致命的伤害,只是倒在庄子固的怀里,血流不止。史可法大声叫他的养子帮他快死,但史得(德)威犹豫不决,一再未能开始。结果,从城北门逃出来的败兵席卷了他们,满满的人追着他们。庄子固在混战中被杀,史可法被一个认出他的清军将领抓住。史可法要求把他带到他们的指挥官那里。
史可法很快就被带到了豫王多多那里。几天后,日记作者王秀楚这样描述豫王说:“我突然看到一个人穿着红色的剑,满帽肥皂靴子,不到30岁,英俊的外表”。穿着精致的锁甲胸罩,坐骑华丽的装饰,许多随行人员,虽然满人,他的外表非常英俊,下巴突出,前额宽,其随行人员中有许多扬州人。它是满族总督和皇帝的叔叔豫王。
这份材料没有告诉我们多铎在20日审问史可法时穿了什么,但有一件事很容易想象,那就是满族王侯身材魁梧,衣着华丽,面色阴郁,仍然穿着血迹衣服的中原将军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据温瑞林关于他们会面的记载,豫王友好地召见了史可法,说:
“以前请书,先生不从。今忠义已成,当重任,为我收拾江南。”
史可法回答说:“我这里只求死耳。”
多铎问道:“君不见洪承类,降则富贵。”
史可法回答说:“彼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于尔国明。我怎么能效仿呢?”
于是多铎命令宜尔顿将军“劝说”史可法屈服,但三天后,史可法仍然拒绝投降,于是下令杀害他。在《实录》的简短记载中,他说:“他在军队前被他的阁部史可法斩首。据城反命,并予以处罚。”
《实录》给人一种有计划地处死这些人的印象,其实是骗人的。史可法的大部分部属,如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天主教徒、炮队专家陈于阶,或死于街头战斗或自杀。所有19名私人工作人员都死于史可法。但由于随后几天的暴行(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之一),他们的死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扬州十日的起因:史可法率军守卫扬州城,最终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