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记》对历史学界影响很大,引用了《清代通史》、《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清史编年》等一些书籍。
据《扬州十日记》报道,清兵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屠杀。历史记载:“所有的女人都有长长的脖子,像珠子一样累,一步一步地掉下来,遍地都是泥土;到处都是婴儿,或者是马蹄铁,或者是人足,肝脑涂地,泪流满面。“初四,天始霁。道路积尸经积雨暴涨,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臭味逼人,复经日灼,气越多。前后左右,处处焚烧。室内密密麻麻,形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城里僧人收集了80多万具尸体。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挂夕阳;衣冠复古,梅花冷艳伴孤忠。”
“骑鹤楼头难忘十天,梅花岭共仰千秋。”
“殉国只是江北古城,剩下的水残山,还留着风中的劲草;埋衣冠上有淮南的土,冰心铁骨,好伴山上的梅花。”
[img]821977[/img]
“扬州督师终可法,鞑靼人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万,红血映日满天红。”
在扬州人心目中,史可法和扬州十日早已成为扬州历史的一部分。英雄遗风,山高水长,扬州人在生活中刻下了对史可法的纪念。因此,扬州留下了这样一个特殊而独特的情感地名:史可法路、螺丝顶街(“堆尸顶”谐音,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战尸体堆到墙顶),史可法曾经居住过远门桥等。梅花岭畔的史公祠距扬州人江泽民居住的东圈门不到一公里,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江泽民曾对国内外的朋友说:“扬州城外的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墓前有一对对联。梅花死后的几滴眼泪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1991年10月,他在扬州接待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时,专门陪同金日成参观史公祠,并向客人介绍各种文物和对联。
《扬州历代诗词》收藏的不少于50首。比如“兵戈南下日为昏,匪石寒松聚一门。痛杀怀中三岁子,也与阿母作忠魂。(黄宗羲《卓烈妇》);“深闺日绣凤凰,突然被干戈出画堂。弱者难禁患虎口,只有余梦魂绕家乡。(张氏《绝命诗五首》之一);“明天回家拨余烬,十三人骨相依引。楼前一足乃焚余,菊花(丫鬟名)左股看奚忍!"(清江士泉《焚楼行》)等。
扬州十日的结果和影响:后人如何纪念扬州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