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藕香残玉秋,轻解罗尚,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种感觉无计可消,才下眉,却上心头。
再读一遍李清照,读到诗人晚年独自在杭州、绍兴、金华等地迁徙,晚景凄凉,不自觉地感到遗憾。尤其是当我想到诗人死在哪里,葬在哪里的时候,我感到更加难过。
44岁开始了李清照的飘零生活。
李清照出生在济南柳絮泉边,从小就读书,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结婚。24岁的李清照和丈夫在汴京度过六年的生活后,由于朝廷新旧党争,被迫回到青州的私生活。25岁时,李清照把自己的房子命名为“归来堂”,自称“易安居士”。38岁时,随夫从青州到莱州,42岁时到淄州。在那些日子里,夫妻俩风雨同舟,共同搜索丢失的碑刻古籍,自得其乐。
[img]822134[/img]
风云汹涌,波浪汹涌。1127年靖康改革后,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44岁。南渡已成为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南渡后,李清照不仅开始与丈夫破裂,而且长期遭受四处奔波的痛苦。从那时起,她脆弱的心被折磨,华丽的文字开始变得悲惨。
1129年2月,江宁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作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听到这个消息,惊慌失措,离开了46岁的李清照,独自从城墙上爬绳逃跑。天亮时,叛乱平定,赵明诚因失职被朝廷革职。在李清照看来,在危机时刻,丈夫的懦弱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不顾妻子28年的死亡,独自飞行,但让李清照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放手,在李清照心中留下了第一个痛苦的阴影。
1129年5月,安徽省贵池县赵明诚又接到了湖州的圣旨知。赵明诚留下李清照,照顾南渡携带的大量书籍文物,独自上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望舟告别”。余意很恶,喊道:‘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说:‘从众。必须先弃行李,二衣被,二书卷轴,二古器,独所谓宗器,可自负拥抱,与身俱存,不忘之。"遂驰马去"。在丈夫心中,妻子的生死并不像那些物体那么重要,这给李清照造成了难以言表的悲伤。
由于赵明诚在途中生病,到达健康时病情严重。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明诚“病危在膏盲”。余悲伤地哭了起来,不忍心问未来。8月18日,我负担不起。拿笔写诗,最后,没有香味。”在李清照的哭泣和怨恨中,一段28年的婚姻结束了。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46岁。从那时起,李清照就像风中的柳絮,四处游荡,无助,背负着国家的巨大不幸,丈夫的死亡,孤独地走在广阔的世界里,只有生命的倾诉,永远伴随着。
1132年,49岁的李清照走投无路,孤独无助,再婚张汝舟。但离婚后不久,又开始了独自飘零的日子。
当时一代词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梧桐站在门前,凄凉的黄叶舞秋风”,生活无助,内心悲伤的诗人遥望故土,但“万千心事难寄”。天地悠悠,我独何辜?老来一把沧桑泪,并取浊酒酣饮,直到“酒黄昏”。但在“扶头酒醒”之后,依然是“薄雾浓云愁永昼”;凭窗凝望,“凝眼处,从现在开始又添,一段新愁”;想登船放松,又“只怕双溪船,载不动,很多愁”...挥之不去的愁云不断笼罩和翻滚在鬓发霜染的诗人心中。这一幕,就像东汉蔡文姬在《胡佳十八拍》中唱的那样:“上帝有眼睛,何不见我独飘零?”
[img]822135[/img]
我们谈到了宋代的文官制度,这大大提高了文人的地位。然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我们也听到了苏轼在狱中受刑时的痛苦嚎叫,也看到了李清照孤独无助的憔悴身影。
南渡时,李清照夫妇携带了大量的金石古卷,但在流亡期间全部消失,只有浸透夫妻心血的《金石录》依然存在。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当时她丈夫去世已经六年了。51岁的李清照忍不住哭了起来:“今手泽如新,墓木已拱,悲夫!”、“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多了!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理所当然的。”
1143年,60岁的李清照正式将《金石录》30卷献给朝廷。这是这对夫妇一生奋斗的结晶。也许在李清照看来,这是这对夫妇著名的历史作品。但她不知道,真正让人们永远记住她的是她留给后人的为数不多的诗歌之一。浸透血泪的歌词也确立了她在宋代歌词界的地位。
年老、虚弱、孤独、无助的女诗人,在混乱、风雨中,只能提起充满悲伤的笔,写一首悲伤而动情的悲伤歌曲,谈论自慰。当时,才华横溢的女人,酒朋友和诗人,现在只能站在西风的黄花里,充满痛苦,悲伤。不再有“晚上回到船上”的兴趣,不再有“举杯笑,到茶倾覆怀抱”的兴趣,只有怀念旧独自漂浮的强烈悲伤。
但李清照并没有完全消沉,命运如此多舛,她也从未示弱:“生为人杰,死也为鬼雄”;恢复中原无期,她愿意为之牺牲自己的身体:“愿把血泪送到河山,洒在青州。”生活在家庭悲伤、国家仇恨和挫折中的诗人,依然反映着生命的力量和美丽,不断拨动着生命之弦的最强音。
寒月清照,止于沉默。公元1155年左右,婉约派一代词主李清照,在饱受人生艰辛后,带着一腔家愁国恨,在东南的一个小村庄里,悄然飘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落在茫茫天空中。死者像流水,但没有像清照那样沉默,像白云飘过,像微风吹走,默默地让花落下,像徐志摩诗云:“我悄悄地走了,就像我悄悄地来了一样,我挥舞着袖子,没有带走一片云。”
历代文人墨客也对李清照的晚景感到极度遗憾:“流落以死,天独其才而吝其遇,惜哉”、“流落江湖间以卒”、"晚节流荡无归...
[img]822136[/img]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李清照找到了灵魂的最终目的地。最后的蜡烛和眼泪已经凝固了,只有几十首令人兴奋的永恒绝唱,不断地告诉世界她永恒的悲伤。
世事如烟,长歌当哭,解读清照,同其辛酸,共其感伤,就像一首诗中所说的:“我年轻的眼睛,从这一天起,老泪纵横。”
月落什么时候不重要,抑郁飘荡的灵魂不需要墓地。我们不要打扰诗人沉浸在悲伤中的心,让她安静地睡觉,安静地漂浮。
清晰而凄凉的歌声从我耳边传来:寻找,冷清而悲惨。当天气温暖而寒冷时,最难休息。三杯两杯淡酒,怎么敌他,晚来风急...
逝者已去,诗文长留。残花凋谢,香味永存。
谁能解决半生漂零归哪里的千古愁?
感受李清照:半生漂流回到哪里? 谁能解千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