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之间实现了稳定、持久的和平,一直维持到辽兴宗亲政。兴宗亲政后,一方面,他的地位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辽朝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权力纠纷,兴宗的地位不时受到威胁,直到他回到法天太后身边;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宋朝,宋仁宗庆历年(1041年)─1048年),内部财用匮乏,盗贼蜂起。外在方面,自李元浩称帝以来,宋西夏爆发了多年的战争,屡战屡败。辽迫使宋朝增加对辽岁失去的金丝,造成北宋中期的危机。
兴宗决定谋划关南十县,然后听从张健的建议。在辽重熙十一年(1042年)正月,辽派遗南院宣徽使萧英、翰林学士刘六符与北宋协商。他们给宋仁宗带来了一封信,指责宋朝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周世宗不应该夺取瓦桥关以南十县;第二,宋太宗攻打蓟,师出无名;第三,李元浩和辽有侄叔之亲,已经向辽称臣。宋兴师伐夏,不应提前通知;第四,宋朝不应该在边界上增加建筑工事,增加边境军队。
提出各项指责后,还提出政府将原辽附属北汉的领土和关南十县归还,只有这样,才能“益深兄弟之怀,长守子孙之计”。
[img]820930[/img]
辽本想对宋朝发动突如其来的外交攻势,但在辽使到来前一个月,北宋买了辽兴宗的书,提出了各种要求。同时,他早就洞察到了辽聚兵的蓟,准备入侵,这让宋有更多的时间讨论对策,但宋仍然被动。辽使刘六符在开封期间对宋朝官员发表了疯狂的言论,声称宋经营塘洛毫无用处,“一芦苇可航,投锤可平,否则决其堤十万土囊就可以逾越”。王洪辰向宋仁宗指出:“这些都是刘六符故意夸大其词,恐吓他。士兵不厌欺诈,如果他们真的有这样的策略,他们会向敌人透露!塘洛绝非无用,按计划设置保守国,不受辽方干扰。宋仁宗听了王洪辰的话,即命他起草复信,对辽方提出的指责一一驳斥:
一、指出景德元年(1004年)双方已订立,并确认此前的细节“咸不置怀”。二、宋太宗因辽援北汉,阻挠宋朝统一,进攻燕蓟。三、瓦桥关南十县地,已是异代事件,故不应重提。四、西夏问题,宋方认为元昊先人早已“赐姓称藩,禀朔受禄”,现在违号扰边,应该取消,并提前闻到于辽。五、辽朝指责宋“备塞关路,阅集兵夫”,认为这是“边臣谨职之常”。六、最后提出双方要让“边缘各守边界,折书外一无所求”。
六月,富毕和副使张茂实到辽朝。由于国书的更换,他们的使命不是拒绝辽朝的各种指责,而是对辽表示妥协和让步。他们提出宋辽联姻,也可以增加岁币,两者选择辽朝之一。辽方坚持割地,富毕不和。富碧劝辽兴宗与宋保持和谐,说:“宋辽通好,岁币全归人主。如果在中原用兵,俘获的金币全归臣下,损失全归人主。更何况用兵不能保证会赢。他的话打动了辽兴宗,于是他又提出“议婚即不增岁币,不如增币对辽更有利。如果辽能让夏国向宋朝屈服,那么年币增加了20万元,否则只增加了10万元。”
8月,富比等人再次使辽。兴宗要求宋朝把岁币送到辽朝,这应该被称为“奉献”。富比认为这是一个奉献的词,不能用在两个平等的朝廷之间,宋朝是兄弟,辽朝是兄弟。没有理由把他的兄弟奉献给他的兄弟。辽退而求“纳”,富比坚决不服从。兴宗看到他拒绝让步,遗耶律仁先和刘六符使宋。富比不能答应辽。但宋仁宗渴望说话,听从晏殊的主张,许下“纳”的称号。
由于宋仁宗缺乏坚定明确的立场,他选择了右正言知。为了感谢辽方的信使,他除了回复信件外,还带来了妥协和让步的口头信件。在去辽的路上,他怀疑国书与口头信件不一致,并发送了一本书来检查内容。真的不一样。他还见仁宗,仁宗同意换国书。
这一次,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了巨大的收获。之后,为了实现与宋代《重熙增币》的约定,辽兴宗于明年正月派同知分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院都承诺王伟吉命令西夏与宋讲和。李元浩对辽方借宋夏战争谋利不满,开始入侵辽朝边境,引诱部落,向宋朝求和,避免双方受敌。而辽朝在1044年、1045年、1049年三次对夏作战中,都败了。增币后,宋辽关系趋于缓和,而辽夏则时有紧张局势。
重熙增币事件发展:为什么宋朝对辽外交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