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会试,韩林学士刘三五﹑王府纪善白信蹈是考官,宋聪等51人被录取。经过三月廷的试验,陈安才是第一名﹑尹昌隆是第二名,刘仕谔是第三名,是春榜。又称南榜,因为所录的南方人51人。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如果北方人不接受,历史科目就消失了。然而,仅仅六天后,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就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起诉考官刘三武﹑白信蹈偏向南方人。而且在南京的街道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诉。
因此,街上有各种各样的谣言,有人说考官收了钱,有人说考官从事“地域歧视”,各种各样的说法让考官说不清楚。
消息传来,朝廷上下震惊。有10多本关于皇家历史的书籍,要求朱元璋彻查。朱元璋的侍读张欣等人也怀疑科举考试有鬼。朱元璋本人自然生气,三月初十,朱元璋正式下诏,成立了12人的“调查组”﹑侍讲戴彝﹑右赞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鞠,以及已经在法庭上试图录制的陈安﹑尹昌隆﹑刘仕谔等,在落第试卷中,每人再读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img]821456[/img]
然而,经过几天的审查,调查组在今年4月底得出的调查结论再次让朱元璋目瞪口呆。复习后提交的试卷既有文科又有禁忌。从候选人的水平来看,51名被录取的学生是根据他们的才能被录取的,没有问题。
结论表明,各行各业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失败的北方学生无法接受调查结果,许多北方官员批评,要求选拔有效官员重新审查试卷,并严格调查所有涉案官员。有人告诉刘三五﹑白信蹈暗示张信等人故意以卑微卷入呈。朱元璋怒不可遏。5月,他突然下令指责科举主考刘三吾、副主考纪善、白信是“蓝玉余党”。特别是,他抓住了刘三吾10多年前写给胡伟庸的旧账,认定刘三吾是“反贼”。因此,所有涉案官员都参与其中到了严惩,刘三五被分配到西北。曾质疑刘三五的张信更惨,因为他的被告说他得到了刘三五的指示,并以凌迟处死告终。其他人也被分配流放,只有戴彝和尹昌隆免罪。他们之所以得免,是因为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在中榜上列出了北方士子。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录取任伯安等61人,六月廷试,以黄观为第一﹑第二名是韩克忠﹑王恕是第三名,是夏榜。因为61人都是北方人,所以也叫北榜。
明初南北榜事件发生:没有北方人考上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