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妻四妾是我们现代人对古代婚姻观的固定理解,已成为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重要依据。事实上,在古代,平民纳妾并不那么容易,而且有条件限制。
历代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贵族的福利。直到20世纪上半叶,文人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姑娘”,甚至阿姨和妻子成群结队,这是很常见的。
辜鸿铭留在国外,娶了妾,研究了中国经典,但他的说法其实是大谬误,只能骗洋鬼子。事实上,自西周以来,一夫多妻制一直没有市场。他认为中国的妻妾制是一夫多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性学专家潘光旦曾说过:“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着自然的地位。但同时承认妾制,这种自然禁锢的力量并没有西洋那么大。...中国婚姻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一夫一妻是常事,妾制是权变。妾的地位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妨先看看韩非子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一个严肃的人,口吃,但偶尔讲笑话是相当致命的。
卫人有夫妻祈祷者,祝我无缘无故得到百束布。其夫说:何少也?对话:益是,子将以买妾。故事是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保佑,许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吧。他的丈夫非常不满,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妻子说:如果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故事显然描述了一对平民夫妇,但他们实际上讨论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妾在市场上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比100束布高,但不高。在《孟子》中“齐人有妾”的故事中,“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妾的价格这么低,很快就引起了政治家的注意。西汉的《盐铁论》记载了一个贤惠的观点——“古代夫妻之好,一男一女成家。后士一妾,医生二,诸侯有侄女九女。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人盈室。以女性或旷怨失时,男性或放死无匹。“也就是说,在古代,一夫一妻制很流行。除了王子和贵族,平民不提倡妾。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仪式已经崩溃。在西汉时期,没有人认真对待它。现在被提升到阴阳不协调的政治高度,“女性或旷怨失时,男性或放弃无匹”。事实上,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一些限制,这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获得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也就是说,普通人纳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由此可见,政府对平民纳妾有限制。
[img]821152[/img]
准确地说,娶妾实际上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奖励,一种福利,《白虎通义·婚姻》更明确地指出:“清医生的一妻二妾是什么?尊贤重继承也。没有侄迪(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迪从嫁’)的人是什么?北方的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士一妻一妾是什么?下卿大夫礼也是。“然而,由于“富人盈室”,人们当然不相信。应该说,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部分原因是人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奋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如果你不相信,看看它的理论指导书《太平经》,上面特别提到了“一男两女法”:太皇天平气将至,当纯法天。因此,一男当得二女,象阴阳。阳数奇,阴数偶也是。乃太和之气也来了。...因此,一男两女也是。一男两女,这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多妻制,并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书中还提到,王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女人,每州一个,以九州之数。
三妻四妾 古代很多农民起义都是因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