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学术界对明清户籍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的角度来讨论的,并从上到下关注这个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兴起以来,历史界的愿景开始“向下”,并从下层人民的角度关注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和科举考试是普通人改变身份和地位的主要手段和渠道,户籍与这两者密切相关。
户籍登记的重要性:以蓝山钟氏为例
明清时期,人民只有取得户籍,为朝廷纳税,才能被视为朝廷的子民,有权开发利用土地,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否则,将被视为“流民”或“无籍之民”。@ 在记录祖先事迹的族谱中,特别强调入籍祖先的地位。民国时期,蓝山的《钟氏族谱·家族祠堂》载道:“县城祠堂自清道光三年前未完工,中间起神龛,祭祀祖先嫩七六公和家族祖先荣清公,永远是百代不朽的宗教...称赞:嫩公肇基,反映鹅塘。荣公迁贯,是隶蓝山……”
入籍祖荣卿公与始迁祖嫩七公并列,并将其列为“百世不死之宗”。虽然他与始迁祖只有一代人,但更重要的是,荣卿公作为入籍祖的地位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据钟氏族谱统计,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蓝山钟氏后人为各代祖先设立的祭田中,“荣卿公祭田”分别为21处、27.1亩、10400斤,其次是4处、11亩、3920斤,可见户祖荣卿公在蓝山钟氏的地位。
钟荣卿(1369-1440)在明初开户。明太祖立国后,实行里甲制,每十年编制一次基于里甲组织的黄册,并将“清单”分配给各户登记。
“清单”的内容包括乡贯、年龄、丁口、田、地、山、塘各产业、应纳税粮多少等。通过里甲户籍登记,人民的田地产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这与无籍人士耕种的土地不合法有本质区别。此外,入籍人员向朝廷纳粮,承担一定的国家义务,享有无籍人员无法享受的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和科举是下层向上层迈进的主要途径,两者都与户籍密切相关,是否有户籍尤为重要。
[img]820965[/img]
户籍及土地:蓝山钟氏土地占有权
蓝山钟氏自始迁祖嫩七公于元延佑之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定居于黎家头。据钟氏族谱报道,李氏家族自宋朝以来就定居在这里,是一个大家庭。元朝中叶,李家开始衰落。
自第三代文福公、文德公开始以来,黎姓诸山场、水利、房屋基址先后归钟氏,钟氏家业开始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福、文德二公对钟氏家族的功劳还在于父开户祖荣卿公之上。但是,如果荣卿公没有户籍,其所有行业都不能得到政府的认可,也不能得到其他姓氏的认可。到1936年修谱时,由于各代人的积累,其山场“南北长几三十里”,并配有山场图,称为“钟荣卿户山场图”。
由于荣卿公在政府开立了户籍,其户籍所管的山地、土地也得到了认可和支持,在发生土地纠纷时,往往处于有利地位。例如,光绪16年(1890年)与雷氏家族发生了一起土地纠纷案。家谱中记载的官方判决如下:“根据钟仁浩和其他人利用坟墓占用事具控制雷彰德,雷彰德和其他人利用生日大纲占用事具起诉钟仁浩。兹经覆讯,根据雷姓和刘蓝二姓的供给,癞子岭全山实系钟姓世守之业...雷姓的写作涉及到大坪等字,笔迹不一致,这无疑是伪造后添加的。...至彭商翰一穴以上的全岭,...归钟姓管业,收租、埋卖、开挖种植,与异姓无关。”
在这场土地纠纷中,钟和雷都拿出族谱来证明纠纷属于自己的家庭,雷家甚至毫不犹豫地伪造了族谱。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手段,家谱无疑与祖先开户、土地开发的历史有关。同治十二年(1873年)还有一份墓地纠纷合同记载:“立还字人崔土保兄弟,对童母萧氏。...因为哥哥无知,今年春天挖种土,有伤钟姓坟脑来脉。钟姓经请邻老雷孔元,整天仁登山看明,实系有妨碍邻老公断。我等待感谢,请求钟姓叔侄原谅,免除兴诉。我哥哥很愚蠢。后来,他不敢在坟山顶上挖掘和种植生理学。”
崔土保兄弟在这份合同中可谓低声下气。为了保证其有效性,钟姓还邀请了两位邻居雷孔元和天仁在场作证,并由外姓萧国宾撰写,表示他没有私下编造钟姓。事实上,崔家购买的土地仅与钟姓墓地相连,其开挖种植,未必侵占钟姓墓地。然而,钟姓以风水受伤为借口,要求崔姓不得“在坟山顶上挖掘和种植生理学”。否则,钟姓将采取此合同进行调查。
户籍和科举:以蓝山县户籍为例
户籍对科举的重要性在于政府的规定。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清朝依然存在,规定更加详细。为防止冒籍,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有孩子有籍的假冒者,应当尽最大努力剥夺革命,依然处罚;如果爷爷入籍20多年,只有坟墓和房子都有证据,他们才能参加考试。“(《大清会典案例》卷391)考试权的获取要求其祖父入籍20多年,并要求“墓地和房屋都有证据”。这个“证据”是什么?
无疑是开户后在官府登记。
是否有户籍非常重要,户籍所有权涉及科举名额的竞争,也容易引起纠纷。民国《蓝山县图志》记载了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两县发生的一起户籍纠纷:“术语:蚂蚁是蓝山县大慈乡二都里元户口...因为前年各村买了宁远县200多块庄粮石,所以生产各居,与本邑蓝民、烟火相连。康熙四十五年,突然被宁远县主任新任,不查来历,捏杨作勇、黄云彩、曾习孔等村不服宁编,混详各宪,根据详细情况进入宁编管考试。被宁邑金棍反复抗阻。
46年来,曾光宇被控违反批准和歧视。49年,杨高选被控抗法阻试。51年,黄云出生了,还有一场黏黏的诉讼。多年来,他一直在抚宪,诉讼不断,两县不安。...............................................................................................................................................................................................................................................................................................................................................................................................................................................................................................................................................
大慈乡46村原属蓝山县,因其与宁远县相似,并在宁远县购买了200多块田产庄粮石,因此向宁远县缴纳了钱粮。后来,新任宁远县令将其归宁远县,并将46村村民归宁远县所有。但是,户籍与科举权密切相关,而一个县的科举名额有限。商衍镀在《清代科举考试报告》中说:“每个县的学额,根据文风高低,钱粮丁口之多,都认为不好。“原蓝山县大慈乡46村村民被分配到宁远县参加考试,自然遭到宁远县人民的强烈反对。经官方调查确认,46村村民最终被划入蓝山考试。在这场争端中,蓝山县长刘涵“周悉民隐,再四勘详”,当事村民对此表示感谢,为刘建生祠堂树德政碑。可以看出,户籍在村民心目中对科举考试很重要。
对于明清时期的湘南地区,随着明朝以来移民的迁移和人口的自然增长,土地和科举资源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突出了与两者密切相关的户籍地位。
当然,明清户籍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户籍与宗族组织、身份认同、社会地位关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对探索明清社会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户籍的重要性:流民无土地无资格参加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