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许多有趣的人物,经常被列入贬损行列,南朝著名作家江淹就是其中之一。贬义的成语“江郎才尽”,一千五百多年来一直陪伴着他。正是这个倒霉的江淹,从小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能背“五经”;作品《恨赋》、别赋,更显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不幸的是,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只落下了“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不知道,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同时代的人和后人涮了一把。
有很多版本可以解释为什么“江郎”是“才华横溢”。最流行的版本是:有一天,江淹在公园的亭子里午睡,梦见一个叫郭普的人对他说:“我在这里有一支笔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江淹摸了摸怀,果然有枝笔,拿出来一看,竟然是枝彩笔。于是,他把这支五彩笔还给了郭普。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经写过许多悬崖苍劲诗文的大才子,竟然没有文思,再也写不出五颜六色的文章了。这就是江郎梦中还笔的故事,无论如何都令人难以置信。
[img]820494[/img]
据《梁书》记载,南宋顺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20岁的江淹因聪明而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工作人员,并与建平王一起在贡州担任文书职务。后来因广陵令郭彦文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江郎用生花妙笔把自己的哀叹诉诸笔端。不知道是因为建平王爱惜人才,还是因为江郎的文章感人。@ 看完文章后,刘景素立即放人。不久,江淹考上了根州的秀才,策论文章得到了老板的欣赏,很快被提升为巴陵王国左常侍。此后,江淹官运亨通,历仕南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从江淹的发财历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锦绣文章帮助了他。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以才情留名;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江郎才尽”。但从江郎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真的才华横溢,而是恰恰相反。从小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的江淹,最知道贫穷卑贱的滋味。在担任皇史中成后,他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戒掉了广陵让郭彦文喜欢写画的问题,并做了一个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此罢笔。即使不得己而写,也只写“皇齐启运从瑶绮”等华丽篇章。为了博君王之心,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来。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变成了乱世求生的智慧,虽然这是一种做奴隶的智慧。但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曾经被称为文豪的郭沫若先生。
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就是旷世奇谋。他深知君王的专业思维,宁愿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嘲笑,也不愿因文字而烧身。他曾对弟子们说:“人生行乐耳,何时必富贵。我功名即立,正要归草莱耳。"(见梁书.江淹传),“功名立,归草莱”,这也许就是江淹借梦罢笔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江郎何曾才尽?罢工后,江郎依然聪明!
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拥兵自重而造反。叛军围困京城,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出。崔慧景失败后,大家都很佩服江淹的明智。后来萧衍率兵起事,士族们有了前车之鉴,大家都安之如素,而江淹却脱下原来的官服,投奔萧衍。为梁高祖武皇帝,萧衍获胜称帝。江郎被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左丞,权倾朝野。就在这一静动之间,江郎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智慧。由此可见,江郎并没有耗尽才华,而是他的才华改变了方向。有趣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认为“江郎才尽”是对历史的误读。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社会问题一般有三种心态:一是无意为之而不写;二是故意写而不写透;第三,知道写而不写不方便。毫无疑问,江淹也经历了这三种心态和意境,最终,为了生活的安逸而罢笔。然而,无论如何,这种心态下的人格是扭曲的。但这并不是江淹人的耻辱,专制制度注定了文人本身的悲剧。当然,在这场悲剧中,往往不乏喜剧色彩。@ 今天总有人喜欢拉出一些古人来开玩笑。就像成语“江郎才尽”一样,似乎全世界都在嘲笑江郎。众所周知,正是江郎借着梦罢笔的把戏,把拿他开涮的人涮了1500多年。
解密:【江郎才尽】为什么江郎把后人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