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原本是木船统一世界的。近代以来,四川的大小河流都是木船经营运输的。重庆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川江水系木船常年聚集在港口,数千艘。为了发展壮大,当地船主以区域或货物分类组成帮派,共同工作。
帮派众多 山头林立
清朝乾隆年间,重庆木船运输业分为广帮和川帮。据《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记载,“广帮装拨下了所有省级客货,川帮装拨打了所有港口和地方客货……已经签订了合同,彼此不得竞争。“清光绪三年(1877年),以重庆为中心形成三大木船帮派,以朝天门为界。长江上游的船帮叫上河帮,长江下游的船帮叫下河帮,嘉陵江是小河帮。
各大帮有几个小帮,各自控制大小河及其地区的航运业务。上河帮分为富盐帮、金堂帮、嘉阳帮、叙府帮、合江纳溪帮、江津帮、岐江帮七大帮。下河帮分为大红旗帮、长涪帮、忠丰石帮、万县帮、云开奉巫帮等八大帮。楚三帮:长旗帮、短旗帮、庙宜帮。小河帮分为渠河帮、合川帮、遂宁帮、保宁帮四大帮。
@ 还有来自重庆的五帮:木洞洛歧、长寿、中丰石、涪陵、万县、重庆各区县的九帮船只。以重庆为中心的川江木船运输业共有33帮船只。每个帮派都有自己的山,就像一个防御区,但一般不会主动挑起冲突。
船帮拥有多艘木船,成批承运粮食、布料、山货、盐、茶叶等物资,有时还雇佣运输商,是现代最有效的运输组织。
[img]820168[/img]
行规行章 强制执行
船帮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单船运输量有限。如果有大客商货单,单靠一艘船很难携带,只有船队才能接受大订单。@ 船民以船为家,没有固定的住所,容易被欺负。他们必须帮助结派自卫。他们的大多数成员都是亲戚或同乡。@ 川江滩多浪激,遇险时必须有人倾力相助,只有帮派才能靠得住。
当然,也有一些政府希望控制船民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因素。船舶帮派的主要使命大致是执行政府的意愿,并向船舶工人分配官员差异,收取杂费。掌握码头团队,举办封建性礼仪教育活动。出来承包客货,并与业主协商运费。制定规章制度,督促执行,调解纠纷。
为了服众,袍哥叔叔是船帮首多。他们与政府交往,与当地领导人交往。船民的规模取决于他们的调解,以确保安全和业务护理。为此,船民必须首先向会议支付各种费用,如靠岸费、业务介绍费、船头费、红利等。他们还向行帮支付各种封建礼教的抽头费,如阴历三月十五的财神会、四月二十八的岳王会、六月初六的王爷会等。
1936年,长袍兄弟张晓岚秉承政府意愿,组织万县民用船舶商业协会,管辖万县港各船舶。在万县港装货时,必须按货物分类收费。例如,盐每包收费三角形。乘船时,他们必须送“四节”钱,即腊月辞职、正月拜年、端午节和六月六日。那些不送钱的人将被禁止航行。
时代进步 终至衰落
19世纪末,外国机动轮船进入重庆,标志着川江航运机器时代的到来,具有进步意义。与此同时,它给木船运输带来了灾难。
机动船马力大,承载能力强,川江干流进出口货物和乘客逐渐被船舶夺走,木船业务受到很大影响,船工难以维持。船帮为了生存,进行了暴力斗争。1922年,下河八帮盐运业务受到船舶威胁,帮主聚集船主和船工强行登船,大肆破坏机械设备,砸死领江员。1923年,船帮在万县杀死了“安利”洋行代表霍勒,引发国际纠纷。但由于军阀割据,沿江关卡林立,盗匪满,盐商考虑用木船运盐造成巨大损失,后来将盐全部托运给船舶运输。其他商家也纷纷效仿。大势所趋,船帮无奈,木船业衰落。
帮派组织封建性强,地域色彩强,规模小,分散。它们既不方便大规模运输,又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在船舶公司的壁垒之前,很难与船舶公司竞争,运输类型齐全,管理体系先进。木船帮的成员要么在船舶公司找工作,要么自谋职业,只剩下少数船舶承担短途业务。
1936年11月,重庆拨船员工会成立,办事处位于东水门,负责人叶竹青。工会设有金紫门、南纪门、太平门、东水门、朝天门、前门、前门、临江门、黄葛渡、海棠溪九个分支机构,代理船工事宜。
抗日战争期间,长江中下游失守,航线缩短。为了加强与西北地区的联系,国民政府交通部将嘉陵江纳入航运重点,开通了从合川、南充、阆中、苍溪到广元的重庆航线。由于嘉陵江弯道较浅,木船重新派上用场,港口回升到1000多艘,每艘船平均装载15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机动船逐渐取代了木船。到20世纪80年代,木船和美丽的川江号消失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但在老市民的脑海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清乾隆时期,重庆木船运输 袍哥叔叔担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