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和咸丰年间,一些古钱爱好者在收藏笔记和作品中提到,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孔方兄弟”风格铸造的铜币“高昌吉利”是一种罕见的品种。清乾隆年间,大学生张伯兴和清末大多数古钱收藏家认为,这种铜币是从北魏到唐太宗,占领新疆东部吐鲁番的地方政权“高昌国”铸造的。
然而,这种铜币的数量太少了。新疆吐鲁番博物馆在介绍材料中表示,“只有两枚铜币”(都在博物馆)是不准确的。此外,这两枚铜币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土。张伯星和其他清代硬币收藏家看不到它们。事实上,今天大约有50枚铜币可以找到线索并有序继承,除了吐鲁番博物馆,几乎所有其他人都可以在晚清收藏家的各种笔记和描述中找到线索。
虽然高昌是地方政权,但很多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朋友甚至不知道它曾经存在过,但它在200多年的历史上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变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最晚可以推到唐太宗贞观14年(公元640年)。君主的姓氏有抑渠、菅、马、曲。这种“高昌吉利”是由哪个“高昌”铸造的。收藏家们从清朝开始就争论不休。
[img]820038[/img]
更不用说,在中华民国,许多著名艺术家认为高昌当时属于落后地区。没有必要也没有技术条件铸造如此精美的铜币。不仅如此,出土的“高昌吉利”铜币数量如此之少,几乎所有的外观都保存得很好,好像它们没有被使用过,这是非常不寻常的。因此,有人认为“高昌吉利”一词可能不代表“高昌国”的硬币,而且很可能只是“厌胜钱”常见的吉祥话,所以这些铜钱可能是五代十国甚至明朝铸造的。
数量稀少,没有流通痕迹,说明这些“高昌吉利”不是普通铜币。这个推断是合乎逻辑的,但根据缺点,“厌胜钱”被认定为“厌胜钱”。“厌胜钱”是私人铸造的,不能流通。一般来说比较粗糙,而“高昌吉利”又厚又精致,是铜币中的好产品,更有可能是官方发行的纪念币或镇库钱。至于“高昌落后造不出这么好的钱”、“新疆不能使用铜钱”是一种偏见和假设——雁栖比高昌早,突骑施落后,在当地制造、发行和使用“孔方兄弟”,位于西部最东端,与中原关系最密切,为什么不能独自一人呢?
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519号墓出土了一枚“高昌吉利”铜币。由于墓保存完好,没有盗挖痕迹,出土的墓志铭显示,墓葬时间为唐贞观16年(公元642年),距离高昌被唐朝吞并为“高昌县”仅两年。
这枚“高昌吉利”铜币是前面提到的新疆吐鲁番博物馆保存的两枚铜币之一。由于这次出土,围绕“高昌吉利”铜币的两个最关键的悬念被打破了——@ 这样的铜币确实是新疆地区的“土产”,而不是“名字偶合”的内地“厌胜钱”;@ 这枚铜币的“生日”不会比公元642年晚,所以绝对不会是五代十国钱,更不会是明朝的钱。
吐鲁番高昌国从北魏延续到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