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荒谬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中国先后出现了五位皇帝。一是明朝崇祯皇帝和弘光皇帝,二是满清顺治皇帝,二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明朝完全有能力翻身,最糟糕的是南北朝。然而,由于明朝内部派系众多,南明政权最终一个接一个地瓦解。从1644年到1645年,由于南明的一系列昏招,不到20万军队的满清最终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一、崇祯皇帝殉国,明朝在南方再次建立
1644年正月,李自成统帅了20多万农民军,浩浩荡荡地向北京进发。并于3月成功进入明帝国首都北京,崇祯皇帝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吊殉国。崇祯的死并不意味着明朝的灭亡。淮河以南的大片地区仍在明朝势力的控制之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除了一个北都,明朝还有一个南都。南京也有明朝的领导班子。虽然这些人大多是虚职,但他们为明帝国保留了完整的基础。崇祯皇帝的死讯传到南京已经一个多月了,因为北方已经完全侵蚀。得到消息后,南京群臣们立即开始考虑在痛苦之后建立新皇帝。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逃不出北京,新皇帝只能从藩王中挑选。
[img]819967[/img]
事实上,就在南京群臣忙碌的时候,多尔根在吴三桂的帮助下进入了北京。李自成的20万大军全军覆没,最终只能逃往陕西。然而,南京不知道这些消息。他们正在为新皇帝的候选人而战。朝臣们认为应该立福王朱由松继位,而子东林党则坚持认为福王不贤,应该立鹿王朱常继位。不得不说,明末这些废物愤青坏了很多大事,清末也是一种美德。经过激烈的较量,朱由松成功获胜。朱由松登基后,改元红光,这是南明时期的第一个政权。政权先天不足,即得不到读者的支持,也得不到军队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朱由松本人并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主。在那个世界时代,皇帝的水平对一个王朝有很大的影响。
[img]819968[/img]
二、对满清采取拉拢态度,坐视黄河以北的损失
朱由松登基后,清军入关的消息也传到了北京。南明和李自成的梁子完全解不开,他逼死了崇祯爷,南明怎么能和他和解呢?既然李自成是自己的敌人,那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南明竟然想出了连俘平寇的策略,不得不说,这种方法比当年南宋连蒙灭金的策略还傻。起初,吴三桂被南明视为大英雄,北上的南明使臣也带着吴三桂为公爵的诏书。至于满清,你现在什么都没发生,南明打算让他们拿钱走人。问题是,这是南明的一厢情愿。多尔根终于进入北京,怎么能轻易回到东北呢。吴三桂已经是满清王爷了,他会稀罕南明公爵吗?南明一开始就选错了盟友,这是理所当然的。
[img]819969[/img]
更扯淡的事情发生了,李自成从北京战败后,一路输回陕西。陕西和山西是他真正能控制的地区,而河北、河南和山东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刚入关的满清只控制着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更何况满清把自己的主要对手视为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满清军队的主要方向是山西和陕西。此时南明完全有机会一口气收复河南和山东,再大一点,进入河北也是有希望的。但南明居然选择与满清谈判,谈判的标准是两国以黄河为界。这意味着北京是明帝国的首都,所以没有必要。从这里可以看出,满清对南明政权缺乏信心。谈判中漫天要价,最后谈判破裂。
[img]819970[/img]
三、南明朝堂反复出现有用的恶棍和无用的绅士
清军攻打李自成时,南明政权选择做墙上观。南京又开始了歌舞升平的场景,让很多人心寒。离开南京时,一位士子留下了“千古凌云高阁,龙旗何时指燕京”的凄凉与悲愤。在南下清军的过程中,史可法负责指挥和抵抗清军。不得不说,史可法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标准君子。但阁部大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人事安排能力实在不敢恭维,由于他的道德标杆,最终导致将军高杰之子投降满清。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军阀也先后向满清投降。除黄得功外,整个江淮四镇无人抵抗。南下的清军只有7万多人,投降的明军有25万多人。最后,南京城破,红光皇帝朱由松在逃亡途中被俘。随后,清军继续南下,被东林党废物吹得神奇的鹿王朱常在杭州主动投降。
南明的昏招 不到20万的清军在关内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