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中,叔叔们手中的银几乎都是光滑闪亮的,但古人真正流通的银却不是这样。作为一种货币,白银实际上是非常真实的。他们只关心重量,不关注外观。也许只有官方的纹银才会更加关注“外观”。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买得起一整锭银子,大部分都是铜元和铜板交易,但银子仍然是历代流通量广的货币之一。比如《朱子语》卷13○:“傅钦子闻起来很穷,想用银子见他。”《初始拍摄惊喜》卷20:“这些字值得什么,我却受你的银子的影响?”吴晗的《朱元璋传》第六章第二记载:“银子终于取代了宝币,成为全国通用货币。”
[img]820098[/img]
然而,银的货币价值因朝代而异。有些人试图以大米为衡量单位来计算银的价值。虽然转换数字不一定准确,但转换方法值得参考。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块石头大概94.4公斤,一两块银子可以买到188.8公斤大米,也就是377.6公斤;现在中国普通家庭吃的大米在1.5元到2元之间,中间价1.75元,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660.8元人民币;比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桶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折1000文铜币(也叫一贯),可以买200斗米,10斗是一石,也就是20石。唐代的一石大约是59公斤。按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一两银相当于2065元;据《宋史食品志》报道,“西丰之前,米石只有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我们用2000枚铜币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为1石600-300元。以宋石66公斤计算,12银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米,12银相当于近924-1848元人民币。
@ 关于“一两银价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清末一两银价值约150-220元;明中期价值600-800元;北宋中期价值600-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价值2000-4000元。
银卖作为一种货币,并不“诱人”。
揭示古人的财富生活:一两银究竟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