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邮,这是一个古老的官职,在很多官名中并不显赫,也相对罕见。“督邮”就像泥鳅,翻不起大浪,却能搅浑一池水,有时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根据历史记载,督察的官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是一个县官,是一个官员。督察不大,但职责不小,如代表太守县乡、宣达政令、司法等。传达教令、督察官员、刑事检查、非法检查等。都属于督察的工作。
这样,督邮可谓“位轻权重”,手中有权,说得上话。历史上有两起公案让“督邮”留名。
刘备跑路
先说“怒鞭督邮”,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说刘备是安喜县的县长,县里有一个巡逻督察。这个公公爱钱,去哪里受贿,刘备没有孝顺他,也没有准备贿赂他,所以督察不高兴,准备陷害刘皇叔。
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被张飞发现了,现在雷霆大怒,有人要坑大哥,当真是怒气冲冲的时候,狠狠地把督邮抽打了一顿才解气。
打完之后,张将军是出了口恶气,但接下来怎么结束呢?于是,哥哥三知道闯祸了,卷起铺盖走了人。
张飞在小说中愤怒地殴打了督察。然而,这并不是史书上记载的。前半部分是对的,也就是说,督察来到县里巡逻,后半部分是刘备准备参加会议,但督察账户外的小官员很难相处。显然,他们想要“通行费”。他们说了很多讽刺,但他们没有通知。
[img]819763[/img]
这让“中山靖王之后”刘皇叔的老脸放在哪里?好吧,不像电视剧里胆小哭闹的刘大哥。现在刘备可以算是个男人了,冲进账户,狠狠打了一顿不知道怎么做歹的督邮。
陶渊明辞官
二是东晋大文人、大隐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过中学的都学过《饮酒》,也知道《归来西辞》。
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先生好任性,好潇洒,好有气节,他的“精神家园”也好生令人向往。
那么,是谁让一向平静的陶隐士如此不开心呢——或者“监督邮件”。与以前不同的是,让陶先生挂印而去的监督邮件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据说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去彭泽县当县长。今年冬天,旬阳县派督察刘云检查公务。这个人被称为恶名、凶猛和贪婪。他每年都以检查的名义向辖县索要贿赂,否则他会被陷害。
这一次,当他来到彭泽时,刘督邮不得不打电话给县长来见他。陶渊明才到任。他没有和这个人打交道。虽然他不想见他,但他不得不见他。就在他要开始的时候,县官拦住了他,提醒他穿官服,否则他可能会惹恼督邮大人。
陶渊明不听劝
小官说这句话也是出于好意,但原本不情愿的陶先生终于发作了。他叹了口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村里的孩子鞠躬呢!”
说完,陶县长干脆拿出官印,封好,写了一封辞职信,然后离开了彭泽县,彭泽县只当了80多天的县长。从那以后,东晋没有一个当官的成年人,也没有一个写田园诗的诗人。
或者采菊东篱下适合我~
官职督邮到隋朝就撤销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500年。“亭长”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宋押司”、“武都头”、“鲁提辖”也因《水浒传》而出名,但这个督邮没什么大来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只剩下的故事不多,还是充满了负面角色。
说起来,这个“督邮”全是惹事的主啊,让刘关张三兄弟跑了路,逼陶渊明卸官。
有一个成语叫“平原督察”。督察在这里是另一个贬义词。据说魏晋时期,东晋将军桓温有一本善于辨别葡萄酒质量的主书。他称好酒为“青州从事”。青州有一个齐县,与脐同音,这意味着好酒的力量已经到达脐带和好酒。
他称次酒为“平原督邮”。平原县有一个与膈同音的李县,次酒的酒力只能到达胸腹。这里的“督邮”别无选择,只能打酱油,就像“从事”一样,属于躺枪。
督邮的职位是什么?陶渊明和刘备先后丢官弃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