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三年)到五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试图攻占北京。
三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在派兵西征的同时,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军2万多人挺进华北。北伐军从浦口出发,通过安徽蒙城、亳州(今亳县)进入河南,克归德(今河南商丘)因无船不得渡黄河,是南岸的西向。5月21日抵达泗水,征集数十艘船,开始渡黄河。26日,主力渡过黄河(一部未得渡,南返安徽),占温县,围怀庆(今河南沁阳),与城内外清军相持两个月。7月28日,北伐军撤围西进,经垣曲入山西,过平阳(今山西临汾)、洪洞、黎城,东入直隶(约河北),克林明关(今河北永年)、邢台,北上高城,东占深州(今河北深县),休息后东进沧州,9月27日占领静海和独流镇,驻扎在这里(前锋曾抵达天津西杨柳青)。
[img]820024[/img]
北伐军深入直隶,清廷震动,即命胜保为钦差大臣,带领军队从南到北追赶,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带领军队从北到南迎堵。北伐军占领静海和独流后,胜保设在良王庄,僧格林沁设在王庆坨。
北伐军擅长流动作战。一旦他们在静海和独流停下来,他们很快就陷入了清军的包围之中。隆冬时分,军事资源匮乏,援军等待时间较长。情况越来越困难。四年正月初八,他们突破,南走河间县束城镇;一月后,他们突破了阜城。清军马军紧追不舍,北伐军再次被包围。
太平军北伐的背景:试图直接击中清朝统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