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隋末唐初浪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的严峻形势,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创造了“贞观治理”的繁荣局面。分析和探讨其执政思想,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对巩固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地位,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和政治家。为了维护和巩固李朝的统治,他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闪耀着许多执政思想的光辉。近年来,学术界对唐太宗的研究较多,从具体方面探讨唐太宗政治思想的文章也不少,但从整体上研究唐太宗执政思想的文章却很少。本文拟从以民为本、选贤任能、重农护农、礼法兼治、民族和谐等方面分析讨论唐太宗的执政思想。
民心向后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唐太宗认为,“君依国,国依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是务清静以安人民。隋朝失去世界的不是当时国家不富强,而是“征求不已”使人民不堪重负,造成世界大乱。唐太宗知道,只有安静的人才能治国理民。他说:“夫治国就像种树,如果木根不摇,枝叶茂盛;君能安静,为什么人民不安?为了安静人民,唐太宗“孜孜不倦,只想安静,让世界无事可做”,并为此采取了“节力役”、“息边争”、“薄税”等一系列措施迅速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二是兴业富民生。唐太宗非常了解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富民的目标,他大力倡导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实行均田制,使耕者有田;通过修复水利,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的发展;通过劝说农桑,当时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贞观年间,唐太宗还修订完善了武德年间制定的租庸调法。
在我国封建君主中,唐太宗对君民关系的理解、对民心的向后和对人民力量的理解是罕见的。作为封建帝王,在赢得世界之后,仍能时刻牢记君舟民水、载舟覆舟的道理,这确实是值得称赞的。正是唐太宗的正确思想孕育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主张。唐太宗把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到了治国的关键地位,从“治国就像种树,根本不摇,枝叶茂荣”的认识出发。唐太宗认为,农业的发展应始终放在政治事务的首位。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小米不登,则不是国家所有。唐太宗曾要求于志宁、方玄龄等人加强对皇太子、诸王等农业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治国首先要解决“衣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统治也得不到巩固。
[img]820104[/img]
经过隋朝的兴衰,唐太宗亲眼看到了隋朝二世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死亡的全过程。他以隋朝死亡为借鉴,分析总结了隋朝死亡的教训,摒弃了“严刑治国”的观点,强调了“礼法合一,礼制法”和德治国。以仁为宗,以刑为助。一方面,唐太宗意识到法律是巩固统治不可或缺的工具,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他认为:“为国家服务的关键在于进退不肖,赏善惩恶。另一方面,又意识到:“古代帝王,以仁为治者,国橡延长;任法御人,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也促。治国要“以仁为宗,以刑为助”,立法要“宽平”。
遵法守法。唐太宗认为“法者,人君受天,不能私而失信”。以身作则,遵法守法,严格执法。比如他的长子李承乾,从胡作非发展到妄图谋反,李世民把他当成普通人,流放到黔州,直到他死在那里。妹妹长光公主的儿子洋州刺史赵节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李世民也依法处死了他。太宗不仅带头执法守法,还要求各级官员守道履正,为公奉法。并采取措施,监督官员,根据情况进行奖惩。如有规定,凡断狱允当者,将予以奖励,违法者将受到处罚。
防止冤狱。唐太宗要求各地在执行死刑前执行“三复奏”、“五复奏”。并明确规定,个人应当依法判处死罪,但门下省认为有可食情节的,可以报皇帝裁判,让这些人有机会一线免死。@ 他还总结、继承和发展了自汉以来的“犯罪记录”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审查犯罪情况,防止犯罪监狱。太宗即位之初,就“亲录囚徒”。为完善录囚制度,除皇帝亲录囚徒外,还将录囚作为各级司法官员的重要职责,规定了严格的期限。每年正月,刑部派员到各地巡回狱情,将录囚与赦免相结合,使儒家“仁政”思想在狱政中得到具体实施。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中国古代繁荣时期“贞观之治”的伟大实践者。他在民族观、人才观、重农护农、德法兼治、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思想和理解,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批判继承和发展唐太宗的上述执政思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重塑历史的辉煌,创造民族的繁荣。
贞观盛世的形成,唐太宗的执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