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发生了一场苗族起义,张秀眉起义。从1855年到1872年,起义持续了近18年,给清政府统计带来了巨大打击。在张秀眉起义的背景下,中国西南地区苗疆发生了一场重大灾难。咸丰初年以来,水灾、旱灾、蝗灾接踵而至,使苗疆千里,颗粒无收。清政府对此视而不见,仍要求苗族人支付大量军粮。苗族人无法忍受,向知府请愿免除苛捐杂税,但遭到拒绝。走投无路的苗族人联合起来,以血为盟,发动起义,围攻台拱厅城,杀害州吏吴复。苗族起义从此爆发了18年。
张秀眉在起义中被大家推戴为元帅。他带领苗族人民和侗族人民一起在贵州东南部作战。1857年,张秀眉起义军在台拱建立政权,占领贵州东南大片土地。清政府认为,张秀眉是苗疆灾难的第一次危害,并派出大量军队镇压。在贵州、湖南这一代人中,张秀眉取得了节节胜利。然而,自1864年以来,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盘踞东南,纵横全国的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在镇压过程中,为清政府服务的湘军也成为镇压张秀眉起义的关键力量。经过几次战争,起义军陷入了越来越不利的境地。
1869年,在张秀眉和包大度的领导下,前来镇压的湘军所部全歼。第二年,在席宝田的带领下,湘军以主力进入贵州。双方在施洞口决战,起义军被击败后逃入雷公山。1872年,剩下的义军和席宝田率领的湘军在乌鸦大坡再次作战,由于寡不敌众,义军再次被击退。湘军趁胜追击,俘虏了起义军首领张秀眉和包大度,并在乌冬山地区杀害了他。到目前为止,张秀眉起义已经失败了18年。
张秀眉的军事名字叫李文彩,也是苗族起义的领袖之一。起初,李文彩是黔南农民军事力量中的一支独立军事力量,后来与太平天国、张秀眉等多支农民势力合作。广西永淳平郎狮子堂村人李文彩,小名李七。1851年,农民起义发生在他家乡的十三屯,李文彩被推戴为首领,与清军作战。1854年,李文彩意识到自己一个人打不成气候,于是加入了天地会的大成国,被封为定国公。1863年与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刘天成合作,不久又加入了张秀眉起义队伍,成为张秀眉的军师。
[img]820575[/img]
1869年,由李文彩、刘天成等人领导的起义军在贵州羊安地区与贵州提督张文德作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张文德被李文彩等人打成重伤,他的副官、总兵大多被打死,歼灭了1万多名清军。这就是张秀眉起义黄飘大捷后的胜仗,成为羊安大捷。刘天成被清军奸细暗杀后,李文彩和金干干等人一起投奔马登科。没想到马登科不久就投降了清军,李文彩和金干干不得不第二次投张秀眉。
张秀眉、包大度等人正在与席宝田率领的湘军作战,被围困在雷公山。此时,李文才建议张秀梅,现在是春天,最好收集船只。当河水上升时,他趁机乘船逃离包围圈,沿着清水河向东,可以进入湖南腹地,让起义军的力量起死回生。湖南物产丰富,远不如贵州的贫乡僻壤。然而,张秀眉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呼吁乌鸦坡和清军决战。果然,张秀眉剩下的主力被清军击败,张秀眉、包大度等人被俘。李文彩不得不摔倒撤退,清军紧追不舍。四月初六,李文彩在思州、镇远之间的牛塘地区再次被清军围困,经过一场血战,李文彩全军覆没。从此,李文彩逃入深山,逃离了清军的搜捕。
为什么张秀眉起义失败?
张秀眉起义是清末苗族农民的一项巨大运动,持续了18年。那么为什么轰轰烈烈的张秀眉起义失败了呢?原因是什么?首先,客观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自清朝建国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一直是清政府高度重视的地方之一。南明抗清时期,作为南明最后一位名将李定国,是几乎翻盘清政府和南明政府的重要人物。他先后击败了贵州、湖南等地的清军主力,挥师北伐,要不是内讧,恐怕南明中兴指日可待。因此,在重新调整部署后,由于南明的孙可望投清,南明的虚实尽入敌手。清政府派吴三桂到西南镇压南明势力。永历、李定国相继去世后,当时清政府实力最强的关宁铁骑一直驻扎在那里。虽然三藩之乱后西南驻军被削弱,但清政府不会忘记,拒绝剃头的南明残余逃入缅甸,依然是对满清统治的潜在威胁。
@ 当时,中国最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起义受到镇压。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前,清政府可以说并没有全心全意地对付张秀眉起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以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军、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异军突起,成为超越清政府中央军实力的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太平天国灭亡后,各地起义军也纷纷蛰伏,清政府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以湘军的全力对付张秀眉起义。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经历了无数次锤炼,在人数和装备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张秀眉起义失败的原因与她自己密不可分。苗族是一个可与汉族媲美的古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分为许多分支。这些分支机构有自己的方言。在晚清普通话尚未普及的时候,张秀眉起义内部的语言交流实际上是最大的问题。由于语言差异,苗族各部门各自为政。虽然他们的抱负是统一的,但他们不能得到统一的指挥。因此,在其中一个大村庄被打破后,他们经常崩溃。张秀眉起义时,也经常出现苗军违纪被处决后,其友军便于其他村庄分裂的情况。
张秀眉起义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张秀眉起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