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刚刚成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率领20万农民军从西安出发,目标是明朝首都北京。两个月后,农民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无路可退。但李自成也没有在北京站稳脚跟,一个多月后,多尔根在吴三桂的指导下,率领满洲八旗入关。就在李自成与多尔根死搏之际,在文武官员的支持下,福王朱由松在南京登基称帝。但这个抓了一手好牌的弘光王朝,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
[img]818720[/img]
一、北京城破后,南京出现了一系列动乱
崇祯皇帝于1644年3月在煤山自吊殉国。李自成似乎是中国的新主人,被称为大顺皇帝。事实上,远非如此,首先是自身能力不足的李自成,李自成自己能控制的地区只有山西和陕西。至于河南、河北等地,他只是名义上拥有,实际上是无政府状态。还有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多尔根大军驻扎在山海关外,伺机窥视中原。但最好的情况是明朝的南方势力。虽然北方已经支离破碎,但明朝对南方的控制基本完整。最重要的是,明朝名义上有南京和北京两个首都,南京有一整套行政团队。一旦北京出现问题,南京可以立即开始运营。东南地区是全国经济中心,是南明最大的优势。
[img]818721[/img]
崇祯皇帝的死讯终于传到了南京,就在李自成和多尔根在北京反复战斗的时候。然而,这件事很重要,南京需要最终确认。二十多天后,南京方面终于确定了崇祯的死讯。下一个关键问题开始讨论,那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由于崇祯的三位王子中有一位没有逃离北京,皇位继承人只能从近亲王中选择。最后,鹿王朱常和福王朱由松成为候选人,清流们支持朱常,说这位王子很聪明。而另一派则是朱由松,朱由松的血缘关系密切。最后,在军队的支持下,马士英把朱由松送上了皇帝的宝座。此时,多尔根早已进入北京,但南明却一无所知。
[img]818722[/img]
二、南明方面出现了战略错误,但也出现了战略缓慢
李自成战败北京,逃回山西的消息传到南京,南京的第一反应就是奖励那些清军。叛军吴三桂被封为国公,南明要求清军与自己共同进攻李自成。这是南明最大的错误,它选择了联虏平寇。从南明的角度来看,李自成杀死了崇祯皇帝,是他最大的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南明可以和满清一起攻击李自成。南明派使臣带着金银和圣旨前往北京。南明意味着南明和满清以黄河为界限,黄河以北的土地属于满清。换句话说,明朝帝国的北方不仅仅是必要的。此时多尔根的态度是金银手下,以后再谈疆界问题。多尔根首先要攻击李自成,而南明为了默许满清的拖延,这就是南明的愚蠢。
[img]818723[/img]
清军分两路攻击李自成,主要从山西和河北进军。一败再败后,李自成放弃了山西,逃回了自己的老根据地陕西。清军继续西进,在潼关一线再次与李自成作战。请注意,目前清军只占领了河北和山西,河南和山东仍处于无政府状态。此时南明政权最应乘机北上,收复河南和山东,依靠黄河组成第一道防线。这不仅为南京赢得了更大的缓冲区,也为北上筹码。但是南明朝廷出现了战略迟缓的问题,掌握实权的人越来越无奈。阮大成忙着迫害东林党和复社,朱由松本人基本上不理政务,而民族英雄史可法则忙着安抚江淮四镇。在清军进攻李自成近一年的时间里,南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于是看着满清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img]818724[/img]
三、英雄不一定有能力,大楼会倾倒无人支持
1645年,山东南下清军7万余人。这时,史可法奉命督师,客观地说,史可法是一位民族英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抹黑的事实。但史可法的个人能力明显不足,他指挥江淮驻军来回调动,导致各种军队疲惫不堪。由于他的个人性格,导致他与江淮四镇将领的关系非常糟糕。清军南下后,除黄得功外,与三位将领全部投降清廷。清军总兵力只有7万多人,投降的明军超过25万人。更重要的是,这些降军立即转移枪口,跟随清军南下。史可法血战扬州,以死报国。扬州城破后,清军没多少时间就渡过了长江,明帝国另一个首都南京失陷。红光皇帝朱由松在逃跑的路上被俘,鹿王朱常常逃往杭州。清军继续南下,被东林党吹得神不其神的贤王朱常奇投降,清军不血刃占领杭州城。
南明宏光政权坐半壁江山,为什么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