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密:为什么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和成年兄弟同居?

春秋末期,秦国是诸侯国中的落后国。秦献公和他以前的国君不愿意落后。他们都做了一些改变,但收效甚微。秦献公死后,秦孝公就位。秦孝公继秦献公的事业之后,愤怒地努力修复秦穆公的霸权,于是立即下达了招贤令,广泛吸引人才。商鞅此时来到秦国。

商鞅以前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又叫卫鞅或公孙鞅,后来被秦孝公封为商君,故称商鞅。曾在魏国效力的商鞅“有奇才”、“好刑名之学”,但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就从魏国来到秦国,三次见到秦孝公。商鞅第一次谈“帝道”,秦孝公不感兴趣;第二次谈“王道”,秦孝公还是不感兴趣;第三次谈“霸道”,秦孝公的兴趣大增,“话数天不厌”,于是决定重用商鞅,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前后两次。第一次是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户籍管理、军功奖励、耕织奖励、废井田、建筑、统一度量衡等。,其中特别提到“禁止父子兄弟在同一房间休息”(《史记·商君列传》),即禁止父子兄弟在同一房间生活。

解密:为什么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和成年兄弟同居?

与其他诸侯国相比,秦国位于偏远的西方。虽然秦襄公时代对华夏文化的崇拜和学习,但一直被视为“军狄之国”。因此,《春秋公羊传》称秦为“夷”,《春秋谷梁传》称秦为“狄”。秦国的风俗制度是军狄式的,母系氏族有很多弊端。全家男女同居一室,三代四代不分家,婚姻混乱,多有恶病。禁止父子同居,可以避免孩子过早涉及性行为;禁止成年兄弟同居,可以避免乱伦现象,贴近中华文明。商鞅的举动为改变秦国蛮荒民俗、建立家庭道德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商鞅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外,主要目的是增加户数,扩大税源。秦孝公之前,按户征税,很多人为此钻空子,一家几代挤在一起算是一户。为此,商鞅在第一次变法时提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民有二男不分活者,一人两课”。即便如此,税收仍然无法填补国库。@ 在第二次变更中,商鞅提出“禁止同一房间的人”,强迫该男子在17岁时独立,不得与父母或父母住在同一房间。

秦律中的“同居”与现在的意思不同。据《汉书·惠帝纪》报道,“同居意味着父母、妻子和儿子以外,如果兄弟和兄弟的儿子出现在同居者身上”。这意味着父母和妻子最近的直系亲属不能被称为“同居”,兄弟和兄弟的儿子,如果现在同居的财产可以被称为“同居”。可见,秦国的“同居”都是指共同生活的财产关系。商鞅禁止父子同居,一是增加户数,实行最小家庭形式;二是增税,防止逃税;三是刺激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虽然实现了富国强兵,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贾谊在《治安政策》中说:“商鞅只想兼并世界,却抛弃了礼义、仁义和恩惠;新法实施后不久,秦国风俗日益腐败。秦国人家里有钱。当他们的儿子长大后,他们和父母分开了。如果他们的家庭很穷,他们的儿子长大后会成为富裕家庭的女婿。儿子借给父亲的农具,脸上露出了对父亲的恩情。婆婆来拿簸箕扫帚,儿媳马上说坏话。..虽然秦的功业成了,但最终还是不知道要回到讲廉耻节操、仁义道德的正轨上来。”


解密:为什么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和成年兄弟同居?解密:为什么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和成年兄弟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