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被后人尊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受老子影响的先秦诸子和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它的影响也有很多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据元朝不完全统计,自先秦以来,元朝有3000多种,代表性不少于1000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毛泽东引用了《道德经》
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谈到了党委的工作方法。他说“交换信息对获得共同语言非常重要”,并批评“有些人不这样做,但正如老子所说,‘鸡和狗的声音听到了,老人和死人没有交流’。因此,他们之间缺乏共同的语言”。《道德经》第80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体现了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后来用来形容彼此不认识,不交流信息。
[img]819001[/img]
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口头政治报告中,毛泽东说:“我和国民党联系人员也说过,我说我们的目标:头条新闻,是老子的哲学,被称为“不是全国第一”。也就是说,我们不打头枪。“他引用了老子“不敢为全国先”的名言,意思是先抛弃后取,先退后进,先让后争,采取合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战略计划是有远见的。
1949年8月18日,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悄然离开。毛泽东写了一篇题为《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其中说:“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不怕死,还怕困难吗?老子说:‘人不怕死,却又怕死’。对我们来说,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不仅‘害怕死亡’,还实行了叫我们死亡的做法。《道德经》第74章引用了“人不怕死,却又怕死”这句话。原文是:“民常不怕死,却怕死?若让民常畏死为奇,我得而杀之,谁敢?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民”,是指有志气、有骨气、有能力的中国人,面对美蒋的威胁,奋起抗争。正是这些中国人民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晚年,毛泽东仍经常阅读《道德经》,经常在演讲、谈话和文章中引用老子的名言,非常重视老子思想的研究。
1957年2日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说:“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导致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导致坏的结果。两年前,老子说:‘祸得福所倚,福得祸所伏’。并举出了日本侵占中国最终失败的例子。老子的哲学语言包含了简单的辩证思想,即对立统一和矛盾转化,这是毛泽东非常重视的。毛泽东放不下《道德经》,每个地方都要带《道德经》。
《道德经》的历史影响:如何评价《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