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想过多情损梵行,入山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img]818821[/img]
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1683-1706年)。他也是西藏著名诗人,是达赖喇嘛历代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在西藏南部的角落,小时候是牧童,熟悉农村风情,喜欢民歌,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他的父亲信仰佛教,属于宁玛派,对他有一定的影响。15岁时,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进入拉萨布达拉宫,在著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佛教经典、诗歌和历算。然而,仓央嘉措从未忘记自己的世俗生活,于是用自己的感受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后人选出60多部代表作,编成《仓央嘉措情歌》,刻印成书流传于世。
在佛陀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外星人”,他渴望自由,有一颗不回避世俗世界的心。在人类的世界里,他敢于追求真爱,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情人”。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怪的花,写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歌和情歌。
仓央嘉措的诗歌在青藏高原广泛流传,其内容大多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因此常被汉人称为“情歌”。《仓央嘉措诗集》主要有刘希武、于道泉、于贞志、曾守、庄静、王沂源、易喜宁宝堪布等版本。
在所有的汉译本中,曾守口如瓶的译本流传最广。相比之下,于道泉的白话文译本更接近藏语原文。曾守口如瓶地读着他的翻译,把于道泉的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所以曾守口如瓶的翻译和藏语原文有很大的区别,但更有意境,更受欢迎。他的翻译版被公认为现行汉译古籍中成绩最高的!
曾守(1892-1968)四川叙永人,早年在北京大学文学系学习。他在古典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蒙藏委员会任职期间,他整理并翻译了仓央嘉措的藏语情歌。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死亡。他自言自语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余重到西康,收集康藏文献,求所谓情歌手,久而未获。他开始从朋友那里借道泉翻译,用平话翻译。余深病不文,常用七句话润色。”。
这首歌是曾守所翻译的仓央嘉措情歌中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一首。——
曾想过多情损伤梵行, 恐怕入山时不要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img]818822[/img]
这四句七言可谓揉碎原文,融会贯通,不逐句直译。“曾想过多情损梵行, “入山恐别倾城”两句话已将原文的意思全部表达出来,“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可谓译者曾对原作的再创作保持沉默,升华了全诗的精髓,实在令人惊叹!
如今,读者们高度赞扬这首广为流传的仓央嘉措情诗,但他们经常忽视这不是仓央嘉措藏语的原文,而是翻译家翻译的润色作品。藏语原文直译为白话文,七言绝句比直译白话文更需要翻译者的古典文学造诣。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仓央嘉措七言诗都是“深病其不文”和“润色”。
还有一首《十诫诗》,“但是当我们见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当我们见面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见面呢?安德与君决绝,免教生死相思。”也是曾守大师的经典之作。需要指出的是,现在非常流行的十诫诗不是仓央嘉措写的,而是网友续集,效仿其风格。
《十诫诗》
第一,最好不要相见,这样你就不能相爱了。
第二,最好不要相知,这样就可以不相思了。
第三,最好不要相伴,这样才能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要珍惜对方,这样你就不会回忆起对方。
第五,最好不要相爱,这样你就不能放弃。
第六,最好不要相对,这样你就不会相遇了。
第七,最好不要相误,这样才能不相负。
最好不要相许,这样就可以不相继了。
第九,最好不要相依,这样你就不能相依了。
第十最好不要见面,这样就可以不见面了。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如何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绝,免教生死相思。
这首十诫诗的由来是:桐华的《步步惊心》结尾有两句话,引自仓央嘉措——第一,最好不要见面,这样才不会谈恋爱。第二,最好不要相知,这样就不用相思了。随后,《一步一步惊心动魄》的读者明月的微风延续了第三和第四,读者白衣长蓝,增加了第五到第十。这首诗传播效果惊人,反响热烈。网友转载引用时不喜欢注明出处。后来口口相传,整首诗都是仓央嘉措写的。甚至出现在正式的出版书籍中,再次误导读者。
[img]818823[/img]
事实上,仓央嘉措的原文是藏文,翻译成汉语只有两句话。
现代诗歌形式于道泉翻译:
首先,最好不要见面,这样就不会相爱了。
第二,最好不要相知,这样就不用相思了。
古诗的翻译形式: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如何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相思。
余道泉和曾守翻译了同一首藏文十诫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不要把它当作一首诗连在一起。
另一首流传甚广的诗《看不见》,也不是仓央嘉措的诗。
“见或不见”
你看,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读,或者不读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着,或者不跟着我
我的手在你手里
不舍 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在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看与不见》实际上被称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是莲花生大师),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扎西拉姆·多多是一个广东女孩,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现在在印度菩提伽耶跟随17世加马巴大宝法王。
[img]818824[/img]
这首诗曾经是仓央嘉措的作品,甚至被改成了《看与不见》、《你看还是不看我》等等。就像泰戈尔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作者一样,这首诗于2008年20期以《看与不看》的名义首次出现在《读者》中,《读者》已经为此道歉。同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推动者也是《读者》。
仓央嘉措名下有许多误传诗,这里不再做累赘。
仓央嘉措情歌的藏文原著,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出版,有的以木刻本出版,说明藏族读者流传广,深受喜爱。国内外至少有10种中文译本,包括英文、法文、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由此可见,仓央嘉措情歌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也享有盛誉。
世界上看到的传世经典往往只记得仓央嘉措,但有多少人记得曾经守卫过这个人?翻译家很棒。他们用广泛而深刻的中文翻译优秀的外语文章,充分利用自己的古典文学造诣,考虑单词和句子,重新创作,以更符合中国欣赏标准的语言形式完成翻译,有时比原著更辉煌。
他们默默无闻,让读者用自己的语言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但他们更容易被遗忘,比如沉默,可以说他真的做到了“不辜负如来”,当我们读外语翻译时,如果我们认为这真的很好,不妨肯定原作者及其作品,钦佩和感谢翻译。
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经沉默的翻译成就了情僧仓央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