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概是春秋中期写的,一开始叫《诗》。孔子多次提到这个名字,比如:“诗300,一句话,说:‘思无邪”。“背诵《诗》300,授之以政,不达;对于四面八方来说,不能专对。虽然有很多,但我也习惯了?”
司马迁用的也是《诗》,比如《诗》三百篇,大概是圣人发怒的事。”
后来,中国共产党记载了311首歌曲。为了方便叙述,它们被称为“300首诗”。之所以改名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最早的记录是西周初年。最后一部作品是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为五六百年。产地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部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认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之后产生的。
[img]819013[/img]
《周颂》最早出生于西周初年,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史诗。关于《大雅》18篇文章的创作时代,各有不同的看法: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之什》到《卷阿》八篇是周公成王之世的诗。朱认为:“正是《大雅》...多周公制作的时候决定了。”但都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的诗。
西周晚年至东迁后,产生了《小雅》。
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之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了。
创作者
据说周朝有一位诗歌收藏家。每年春天,他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曲,整理出能反映人民欢乐和痛苦的作品,交给太师(负责音乐的官员)作曲,并向周天子演唱,作为行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家的作品占据了《诗经》的大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朝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据《尚书》记载,周公旦创作了《陈峰·猫头鹰》。2008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讲述了战胜黎国后武王庆功饮酒的故事。在此期间,周公旦即将创作的诗《蟋蟀》与《诗经·唐风》中现有的《蟋蟀》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作背景
周原,周代祖居之地,适合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连绵瓜繁荣》等诗歌都表明,周依靠农业繁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武王伐周后,周成为世界共同主义,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和贵族领导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除了商周暴虐无道外,西周取代殷商主要与奴隶制经济制度的实施有关。西周成立后,为了缓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尖锐矛盾,缓解阶级斗争,将奴隶制改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说:“殷周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变化不会戏剧。。。殷周之间的三大变化,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姓氏的兴衰和都市的转移。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旧制度是废的,新制度是繁荣的,旧文化是浪费的,新文化是繁荣的……”
[img]819014[/img]
与西周殷商相比,由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社会在精神文明上取得了飞跃。《诗经》作为文学的代表,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流传的诗有3000首,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6首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后,最早清晰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子夏是七十二贤之一,他对诗歌的理解力最强,由他传诗。
汉初,鲁人沈培公、齐人远固生、燕人韩英合称三首诗。齐诗死于魏,鲁诗死于西晋。韩诗到唐朝还在流传,现在只有10卷外传。今天流传的诗经是毛公传下来的毛诗。
诗经的创作过程:诗经是什么时候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