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7世纪朝鲜内部掀起了一股“反清复明”的思潮 并确定为国策

近年来,韩国积极申报文化遗产,宫廷寺庙祭祀仪式、江陵端午节等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韩国古代处于中华文明圈,中韩传统物质文化相当相似,韩国传统文化成功申请世界遗产的消息在中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许多网民认为,韩国正在“偷”中国传统文明的成就。2015年底,韩国“拔河”成功申遗的消息再次引起网友关注。

事实上,除了“世界遗产申请事件”外,高句丽的历史问题也是中韩历史认知差异的关键问题。最近,该报采访了朝鲜历史文化专家、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李宗勋,讨论了中韩摩擦的相关历史问题,有利于读者了解纠纷的现状。

报纸:近年来,韩国的许多“世界遗产申请事件”引起了国内媒体和网民的极大关注,导致了许多文化“唾液战争”。网民们开玩笑说,中国端午节、中医、印刷等文明成果被韩国抢走了。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

李宗勋:中国网民对韩国申遗中医、印刷、端午节等问题非常敏感,辱骂韩国人善于“偷”中国古代文化。在这方面,中国人不必如此惊讶,问题也不像一些中国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传统时代,朝鲜半岛一直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发展壮大。它已成为东北亚的主要国家之一,历史上被称为“礼仪之邦”、"小中华"。所以,2000多年来,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大陆文化也成为朝鲜半岛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具有超越国家和民族向周边地区传播和交流的属性。文化越先进,就越容易被其他民族传播和吸引。同时,文化在沟通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交流、容忍、变异和本土化。因此,在朝鲜半岛经历了长期的变异过程后,中国大陆的文化与原始文化不完全相同,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甚至形成了名同义异的现象。就像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传播到中国大陆后成为中国大乘佛教一样。

17世纪朝鲜内部掀起了一股“反清复明”的思潮 并确定为国策

例如,韩国成功申请世界遗产的端午节是江原路江陵地区崇拜吉岭神的民间活动。它既不是一个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也不是一个类似萨满文化的成分,与中国的端午节完全不同。韩国擅长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文化,但中国忽视了这些文化,没有时间整理它们。

中国人应该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事实上,中国文化可以传播到其他地区和国家,发扬光大,突出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反映中国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国人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澎湃新闻:在中华文明圈的韩国,其历史与中国有很多联系。除了申请世界遗产,高句丽的历史问题也是中韩两国在历史认知上的分歧,尤其是韩国。请介绍中韩在高句丽历史问题上的分歧。

李宗勋:据史料记载,高句丽国建于公元前37年,其领土包括辽宁、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被唐罗联军摧毁。中韩学术界在高句丽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因此,他们主张高句丽的历史完全属于中国历史的范畴。一些学者甚至反对将高句丽视为韩国历史的一部分,强调高句丽历史不应写入韩国古代历史。韩国学术界认为,高句丽历史是古代韩国历史的支柱,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独立力量。高句丽是韩国民族的直接祖先,强调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历史的主流观点是对韩国历史的武断扭曲。

我个人对高句丽历史的定位是:高句丽历史是东北亚古代的历史,不能简单地将高句丽的全部历史归属于中国历史或韩国历史。在古代东北亚,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大多数国王国内的民族也是复合征服民族,各民族和部落之间的相互移动和融合更加频繁。由于高句丽是东北亚历史,中国和韩国应该分享这一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残留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高句丽历史遗产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很好地反映了两国共同享受高句丽历史的精神和思想。假如中韩两国都把高句丽视为古代东北亚历史,两国之间就不会有文化冲突。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高句丽历史一定是中国东北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因为高句丽及其祖先起源于中国辽宁、吉林,高句丽时期的大部分领土也在中国东北,东北活动时间多于朝鲜半岛,但后期政治中心搬到朝鲜半岛。

然而,我们也应该承认,高句丽的历史文化主要是由朝鲜半岛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高句丽是朝鲜民族形成的重要民族来源之一,因此朝鲜民族的英文名称仍然是KOREA(高句丽的谐音)。与高句丽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小部分相比,高句丽历史在整个朝鲜民族历史上的地位与中国唐朝一样重要。韩国高句丽历史情结强烈,自然。

中国改革开放前,中韩在高句丽历史问题上相互认识,基本采取分享高句丽历史和默认研究方法的态度,矛盾不大。

澎湃新闻:本世纪初,中国历史学界推出的“东北工程”项目也引起了韩国的反对,包括学术界、政治界和媒体。韩国对相关历史问题如此敏感。历史背景是什么?

李宗勋:本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实施“东北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以下简称“东北工程”)的初衷是加强对中国东北问题的研究。东北历史文化和现实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以往的研究大多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时期日本学者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半岛学术界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东北历史文化和现状研究中,中国学术界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制度和理论基础。完全有必要启动像“东北工程”这样的大型项目,以实现上述目标。

然而,在实施“东北工程”的过程中,中国在动员、组织形式和运营方面具有一定的政府成分,学术政治倾向明显。例如,一些高级政府官员参与了“项目”。在研究成熟之前,他们渴望在党的机关报纸《光明日报》上发表关于高句丽的文章,以明确中国的立场,中国外交部网站介绍韩国历史文化中的古代历史部分突然被删除,改革开放后,中国学者的观点发生了180度的变化。这些情况引起了韩国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认为中国以学术为幌子实现了朝鲜半岛的政治目标。

韩国媒体在没有完全了解事实原因的情况下,在中国炒作高句丽等历史问题,夸大“东北工程”,使高句丽问题在整个韩国社会高度发酵;以民间学校为主的学术团体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严厉批评中国学术界扭曲历史和文化霸权;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和战略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实施“东北工程”实际上是为了在朝鲜内部发生突变时控制北朝鲜做好理论准备。韩国政府多次在外交场合严格提出“东北工程”问题,要求中国政府妥善解决。

17世纪朝鲜内部掀起了一股“反清复明”的思潮 并确定为国策

后来,通过两国学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直接沟通和相关各方的相互约束,暂时缓解了中韩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外交摩擦。双方政府和学术界在“反对学术问题的政治化和历史问题的现实化”的原则上达成了共识,并共同强调,中韩友好关系的整体情况不应受到历史和其他学术问题的影响。

然而,不得不说,在“东北工程”和中韩文化冲突之后,中韩学术界在高句丽等历史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没有太大变化,但相互克制或谨慎,未来仍有重复的可能性。因此,只有共同树立东北亚古代历史意识,真正采取历史共享的研究态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澎湃新闻:我们知道朝鲜王朝有“反清复明”的计划,也有“大明衣冠”的遗产。韩国历史上的王朝是否认为自己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如何定位?另外,你觉得中韩古代的朝贡关系怎么样?

李宗勋:李成桂自1392年成立朝鲜王朝以来,一直追求政治外交战略,以中国性理学为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在日本混乱时期,明军派兵帮助朝鲜抗日,这使朝鲜感谢戴德。然而,在1619年萨尔浒战役中,后金(女真人建立的王朝,清朝的前身)战胜明军后,明朝的大势已经消失。后金改国号为清,势如破竹,有很大的潜力取代明朝进入中原。

1627年和1636年,军事强势后金两次征服朝鲜,朝鲜被迫向后金称臣纳贡,朝鲜历史上称之为“丁毛乱”和“丙子乱”。两次“混乱”不仅严重破坏了朝鲜当时的经济和社会,而且极大地破坏了朝鲜的自尊,认为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一大耻辱。朝鲜一直认为自己是“小中国”,鄙视汉朝以外的其他北方民族,一直认为女真人是野蛮民族。特别是,女真人长期以来一直称朝鲜为臣纳贡,朝鲜在心理和文化上不同意屈辱的事实。因此,朝鲜掀起了“反清复明”的思潮,寻找机会感到羞耻。特别是在朝鲜孝宗时期,崇明反清被确定为国家政策。整个17世纪,都有反击清朝的“北伐派”。有时他们用明朝的年号或衣冠表达对正统明朝的崇尚和怀念。然而,随着18世纪清帝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中华文明的复兴,朝鲜的反清复明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崇拜和努力向清朝学习的北方学习思想。

在传统时代,中国与周边王国的交聘关系主要以朝贡密封关系为基础,特别是朝鲜半岛国家、琉球王国和古代越南与中国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日本有时是朝贡和被密封的,有时只有贡不被密封,但大多数时候,它与中国王朝的朝贡密封制度“分离”,主要是由于日本强烈的自主意识,以及海浪、造船等风险和成本过高造成的。

朝贡密封关系是政治礼仪上不平等的主从关系。例如,朝贡必须定期向上国表示祝贺,向上国支付“岁币”和“方物”,发送“人质”,使用上国的年号,接受印刷和官方服务。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没有必要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朝贡的封闭制度并没有损害朝贡的基本主权地位,上国一般对朝贡没有强制性要求和内政干预。

因此,在研究东亚古代关系史时,不能轻易以双方的“朝贡密封关系”作为衡量建立宗主国家和属国的重要依据。“朝贡密封关系”更多地体现了基于华谊思想的礼仪和理念,即“小事大,大字小”。事实上,朝贡国通过积极频繁的朝贡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和“文物”,以扩大其国力,并利用中原王朝的书封为其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赢得了正统的政治地位。也就是说,朝贡越频繁,对朝贡越有利。相反,对上国的负担相当重。自从朝贡使节进入中国以来,上国完全负责所有的接待费用。皇帝对朝贡的“礼物”往往是“薄来厚往”的现象。

当然,高丽朝与蒙元、朝鲜与后金的关系比较特殊,是朝鲜半岛被外国武力征服后确定的宗主国与属国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性质上与一般意义上的“朝贡册封”制度大不相同。

澎湃新闻:近代民族意识的兴起如何影响韩国人的历史认知?

李宗勋:韩国历史上饱受战争、侵略、分裂的悲痛,所以在韩国人的文化心理中有很强的“怨恨”情结。这种仇恨文化在现代韩国的思想意识上尤为突出,体现在文艺表达上,也体现在表达深层情感的表达上。最典型的例子是传统民谣“阿里郎”。“阿里郎”一词不仅反映了韩国人的各种悲伤、悲伤和困惑,也反映了韩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所谓“兴”文化,在韩国人的文化心理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虽然韩国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艰辛,甚至绝望,但他们善于以乐观的形式面对现实,如饮酒、歌唱、舞蹈娱乐和野外活动,也就是说,他们善于以简单粗俗的歌舞方式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从而表达自嘲、安慰和无畏的情感,然后寻求超越困难,扭转命运的信心。自20世纪70年代创造“汉城奇迹”以来,这种“兴”文化得到了韩国社会的淋漓尽致的反映。崛起的韩国不再痴迷于过去的大国和传统大国,而是珍惜历史上的悲伤和怨恨,作为发展自己民族文化遗产和创新的动力,即善于发现和挖掘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价值的东西西方巧妙地将这与现代艺术形式、时尚文化和科技产业相结合,打造出口化、综合性的“韩流”文化。今天的韩国人很容易表现出“自满”的信心。他们甚至坚信,韩国引领东亚或世界的时代最终会到来


17世纪朝鲜内部掀起了一股“反清复明”的思潮 并确定为国策朝鲜在17世纪内掀起了思潮[反清复明] 并确定为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