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1月11日,避开英法联军逃到热河,一病不起的咸丰帝批准了恭亲王奕与军用飞机大臣桂亮、文祥一起上演的《全面统筹夷务公司章程六条折》。设立总理衙门,“师夷之技以制夷”。当圆明园被烧毁,老大帝国面临危机生存时,旨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终于开始了。
在奕、在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中坚人物看来,富国强兵是洋务运动的核心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李鸿章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提到:“中国军器远不如外国”。因此,这些拥有军事权力和财政权力的洋务派成员把强国的希望寄托在训练和制器上。
1865年9月20日,李鸿章在上海成立了江南机械制造总局,这是清政府开设的最大的现代军工企业。据相关资料记载,1867年至1893年,江南制造局共制造了8艘船,约5万支枪,270支枪,500多个水雷,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炼钢厂,增强了国防力量,培养和创造了一批技术人才。
[img]817291[/img]
由于洋务需要精通外语的人才,京师同文馆也应运而生。1862年,同治皇帝批准建立京师同文馆,成为清末最早的洋务学校。起初,只有英语博物馆,但后来增加了法语博物馆和俄语博物馆。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对各学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久,同文馆增加了天文馆、化学馆、物理馆、医学、制造和绘画博物馆。
军事工业的发展深受资金短缺的困扰。20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开始建立冶炼、纺织、航运、铁路等民营企业,寻找“致富”的道路。建立了船舶投资局、电报局等企业。
随着西方列强在北京设立大使馆,国家大使节、商人和冒险家也带着北京人从未见过的外国东西来到北京。“洋布”、“洋火”、“洋卷烟儿”已成为街头巷尾商店的热门商品。拉洋电影成为当时北京街头流行的表演。北京商业繁荣,百业繁荣。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逐年上升。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危如累卵的清朝出现了一派中兴气象,以至于曾国藩在奏折中称这一幕为“同光中兴”。
从1867年到1872年,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在中国旅游。他用相机记录了当时正在变化的清朝,其中一组在北京拍摄的照片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仅用镜头记录了古典首都北京的优雅与宁静,还记录了普通北京人小时候面对外国事物的新奇与热情;他不仅记录了主持外国运动的朝廷成员的精神气质,也记录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他的镜头里,不仅有生活精致的中上层,还有街头乞丐。镜头下的北京生动立体,既不虚美也不隐恶。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变化的时代,还可以看到“ZTE”背后的难以忍受的现实。
所谓“同光中兴”,只是老病帝国的回光。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朝被一向鄙视的小邦日本打败。“中兴”的梦想破灭了,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革命。
洋人镜头中的[同光中兴] 老病帝国的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