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花朝节,离不开花神庙;两者都是花神崇拜的产物。清朝,江苏有两座著名的花神庙,一座是苏州虎丘花神庙,另一座是南京凤台门花神庙。
崇拜花朝节和花神
花节现在已经被遗忘了。但在农业社会时代,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民间节日,也是花农种花的重要节日。花节被称为花节,也被称为“花神节”、“花王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等。
花节的日期因地而异,这与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和花信迟早有关。在清朝,北方的花节大多是2月15日;在南方,大多数花的生日是2月12日。
清朝苏州人顾禄在《清嘉录》《二月》一章中说:“十二日是百花生日,闺中女生剪五颜六色的,粘花枝上叫“赏红”。”清人有一首诗:“百花生日是好日子,不到花朝一半春天。红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花朝节源于先民对花神的崇拜。花是一切美好幸福的象征。
在古代,人们爱花、种花、赏花、宴花、珍惜花、埋葬花。除了赋予无数的诗歌和文字外,他们还神化了它,创造了负责百花生长的花神和十二月的花神。他们以唐宋时期的传奇人物和历史人物为花神。例如,花王牡丹是唐明皇,花后牡丹是杨贵妃;每个月都有自己的花神,但各地的花神名字不同。
[img]817255[/img]
除了“赏红”,花朝节还有“献生”,就是人们互相赠送五谷瓜果的种子,游春扑蝶,赏花赋诗,做花糕,演戏娱乐。
金陵花神庙的变化
清朝有两座金陵花神庙。一个位于城西乌龙潭。晚清时期,负责惜荫书院的薛时雨写道:“管领群芳,金粉六朝增美;毗邻讲院,文章五色斗繁华。”(见其藤香馆小品)当时从五台山到乌龙潭,村民多以种梅菊为业,自然要立庙供奉花神;只是寺庙又小又久,不为人知。
建于明代的凤台门花神庙规模大、时间长、影响广。《白下琐言》卷2:“凤台门,外郭十八门之一,有花神庙。”距聚宝门(即中华门)约五里,现为雨花台区雨花街。花神庙既是庙名,也是地名;20世纪80年代,还有花神庙乡和花神庙村。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各地的花匠被调到凤台门,专门种植各种花卉和观赏植物供皇室使用。在永乐朝,郑和船队多次下西洋,从海外带回的奇花异花的种子和树苗也在这里繁殖生长。从那时起,凤台门的村民们以种花为生,代代相传,成为专业的花农。
为了祈求和平与繁荣,花农们捐款在凤台门旁建了一座花神庙。寺庙占地几亩,有十多间房间;大厅中央供奉花王唐明皇李隆基和花后杨玉环的雕像,两侧供奉100多尊花神像。清乾隆年间,花神庙非常繁荣。
花神庙在咸丰战争中被摧毁。太平天国失败后,花神庙被重建,但日本侵略者入侵南京时被摧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神庙小学建在寺庙地址上,花卉产业再次繁荣。虽然花神庙不复存在,但令人高兴的是,“花神庙花卉景区”已经建成,花卉采用现代技术生产。新鲜切花的生产面积超过120亩,已成为南京花卉生产的基地。
金陵花农技艺高超
花神庙曾经有一对对联:“过眼说繁华,漫劳寻草,吴宫,花园;同心报赛,春风山郭,秋雨江城最难忘。”“报赛”是农耕社会村民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活动。
祭祀花神的“报道”春天是2月12日,也就是花朝(9月16日秋天是菊花的生日)。花神庙连续三天举行盛大庙会,民间称之为“花神会”。
庙会期间,花农和四里八乡的人聚集在庙前,高举旗帜,捧着香烛和各种花果。在锣鼓和鞭炮的喧嚣中,他们献上花神像,崇拜香水,祈求花神的祝福,祝福人花。
寺庙前的广场上有一个舞台。民间戏剧班轮流上演“花神生日”等歌剧。花农还将交流培育技术,展示新花品种,接受各方订购,买卖花卉。有一段时间,人们熙熙攘攘,一个接一个,非常热闹。
在长期的花卉种植中,花卉农民培育了许多新品种。乾隆时期,他们种植的茉莉花、白兰花、珠兰花、栀子花等香花受到茶农的青睐,用于检查的花茶非常受欢迎。离花寺不远的程仁安僧侣也是花卉种植大师。他们种植的许多菊花都是罕见的品种,树枝很短,种植在一个小盆里,被称为“宿舍碗”。
花农中不乏花艺高超的人。《白下琐言》记有一件事。有一次“花神会”,花农们摆出自己种的花,“牡丹、牡丹、海棠、桃子竞秀斗艳,准备极其胜利”。
一个叫熊的花农种了很多年花。他从袖子里拿出一根纯白的素心赣兰;就在大家惊叹的时候,他从怀里拿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有几根稻穗,长两英尺多,里面长满了稻子,看起来很绿很茂盛。他把素心兰和稻穗放在一个小瓶子里,让大家欣赏。大家都“惊呆了,春天还不到一半,好的怀新了,真的很神奇”。
除了花庙,南京一些地方的人也以种花为生。《同治上江两县志》《美食家志》记载:“城外凤台门民善艺花金橘,城内五台山民善种梅,鸡笼山后人善艺菊,以名其业。”
清代花神庙花农花朝 不仅[赏红]还[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