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要修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明成祖即位后,为了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写宗旨:“凡书契自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编成一本书,不厌其烦!“这个过程召集了147人,第一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第一个名字是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汇还没准备好”,并不十分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王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刘季霖等人重修,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立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务,负责各方面工作。蒋、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首都总裁。他们参与了南京文渊阁的所有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呈现。明成祖对此非常满意,并亲自命名为《永乐大典》,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报道,全书写成228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卷。
在修改《永乐大典》的过程中,没有对收录的书籍进行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的方式,保持书籍的原始内容。然而,据专家介绍,《永乐大典》中有很多错误和遗漏,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从未擅减电影语言”。谢保成立即指出,《永乐大典》在19637年的“目”字韵下引用了《林唐语》。原文来源于《因话录》第六卷《羽部》,《永乐大典》随意删除这篇文章的情况非常严重。就连“好医生沈师象”也被勒索为“喜医者沉大师象”。
[img]817188[/img]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著只有一本,现在存在的都是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非常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阅读检查处方。嘉靖41年8月下令抄一本。
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它的原始储文渊阁,副本不是储皇史成。
乾隆年间这套书有8000册,所以有人怀疑当时还没有抄完。原著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历史学界有很多猜测。顾炎武的《日知录》断定大典“全丢”。另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经埋葬了嘉靖皇帝。嘉靖死后,他没有立即埋葬,而是等了很长时间。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他在等待抄写工作结束。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如果是这样的话,嘉靖埋葬的永陵已经被遥感探测证实了内部所有的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著就再也看不到了。
明代《永乐大典》即有丢失。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丢失了2422卷,约1000卷。四库馆长从《永乐大典》中编辑了大量丢失的书籍,其中《四库全书》收入385种,认为“精华已载,糟粕可捐,原(书)无法置之不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被掠夺,大量《大典》丢失。
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检查了《大典》不足5万册,《永乐大典》迅速流失,主要是员工监督自盗,
据说文廷式一人曾偷走100多册《永乐大典》。 翁同福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入翰林院清查时,只剩下800册,现在还有400册左右,810卷,不到原书的4%。
光绪26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击手烧毁,《永乐大典》损坏300多册。光绪27年(1901)6月11日,英国大使馆交回《大典》330册。1912年翰林院藏的《大典》被监护人瓜分移交首都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161卷。此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有40卷。英国有51卷,包括英国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和剑桥大学。汉堡大学图书馆、科隆大学图书馆、柏林人种博物馆等。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图书馆、日本斯道文化训练、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兵、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韩国老京李王职文库也有收藏,台湾省国家故宫博物院有62卷。
解密:明朝永乐时期的永乐大典是怎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