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皇帝中,清朝对子女的教育最为严格。
清朝皇家教育直到康熙“平定三藩”才建立正规制度。据《养吉斋集》记载,“我朝家法,王子和孙子六岁,就是外傅读书。”这意味着王子从6岁开始学习,从早上5点到下午3点,共10个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节、中秋节、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此外,他甚至不能在除夕夜度假。
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是王子需要在凌晨4点去书房复习前天的作业。虽然夏天很热,但是王子读书的时候不允许用扇子祛暑。每学一个字,就是写100遍,一篇课文,背120遍。
康熙皇帝年纪轻轻就读书,累得咳血,所以四书五经可以倒背,乾隆皇帝14岁就能做到这一点,深受康熙的喜爱。
[img]817020[/img]
除了学习汉语经典,王子们还必须在12岁以后学习满文。14岁时,他们开始学习骑马和射箭。教学由满蒙掌达充当。他们没有大师的头衔。当他们看到王子时,他们必须跪下来请安,并自称奴隶。王子长大后,还有拳术、鸟枪、剑、火器等武功课。西方传教士张成曾说,康熙31年(1692年)夏天,康熙带着七个王子巡逻塞外。整整一个月,这些王子整天跳马扬鞭,用弓射箭。
据野史记载,乾隆时期书房总师傅是著名大臣王杰,后来在扳倒小沈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乾隆去书房闲逛,看到王杰正在惩罚不努力学习的王子跪下,他很生气,说:不管怎样,这也是王子。他将来可能会成为皇帝。他怎么能不顾君臣之礼呢?王杰回答说:“教者尧舜,不教者刁纣,为师之道!“意思是教得好,可能是明君,教得不好,可能是暴君,老师一定要有师道尊严。乾隆别无选择,只能让皇子复跪。
当然,这只是野史作者的理解。事实上,在清朝,皇帝几乎每天都去参观书房。康熙尤勤每天9点左右去书房听王子们的背书。有时他会在下午4点或5点再来,带大臣们去听王子们的背书。王子们可以避免这场艰苦的战斗,直到他们结婚并分居。
醇亲王毅在《竹窗笔记》中记载:“如果当时作业还没完成或者罚书罚字,师傅准去吃饭的时候,不敢催促的人,比如服务员,太监,下书房也是。师傅只在书房吃饭。在某个房间学习,有人在某个房间下屋,都是由上指定的。”清人赵毅在《屋檐曝光杂记》中曾对此表示感慨:“本朝家法严格,即王子读书,千古不朽。”
晚清光绪年间,虽然没有王子,但也注重贵族的培养,但形式发生了变化。1905年,兵部和训练办公室成立了军事贵族学校,以庆祝王毅为管理部长,冯国章为总办公室。第二年4月开学,设立军事、天文、地理、历史、算术等学科,对八旗贵族进行新的教育,招收近100名学生,40多名有职王公也被任命为听讲员。
清朝王子一年只能休息五天 康熙读书累得咳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