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下雪了。据说,当羊城人民做好准备时,这不再是本周末创下纪录的低温天气的新闻。微信上关于这一领域的历史文章已经在屏幕上流传了无数次。然而,至于这次是否会下雪,气象台的说法是:不!
除了广州,广东历史上下雪的次数也很多。在没有现代供暖设备和天气预报的古代,村民们在对抗突如其来的猛烈寒潮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最近给广东带来最寒冷的干扰是明清时期400年的小冰期。
明朝冷冻灾害72次,海南至少17次
让我们来看看广东各地的雪。
宋末,广东出现冻灾记录。广东最早的冷冻灾害记载是1245年,番禺县(今番禺区)“十二月腊初,广州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前所未有”。同年,南海县(今南海区)、佛冈县有几尺厚的降雪。但目前对广东宋代冷冻灾害文献的记录仅有三条。在1488年至1893年的405年里,从明末到清初,广东有一个“小冰期”,在此期间降雪频繁。小冰期引发了各种冷冻灾害,对农业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甚至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893 大寒潮过后,广东开始逐渐进入“现代暖期”,珠江三角洲地区近百年来没有降雪记录。
[img]817409[/img]
明清时期的小冰期有多冷?明朝有72起冷冻灾害,清朝有277起。当时,在广东,北部、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都发生了灾难性的冷冻天气。南海县、大埔县、惠来县、兴宁县、揭阳县、龙川县等地发生了许多冷冻灾害。在此期间,广东的雪线甚至到达了海南岛北部的沿海地区,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
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 海南琼山冬寒,六畜冻死;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
海南万宁冬陨霜——对于无数从北方到海南取暖越冬的“候鸟”来说,应该很难想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1245年到1924年,广东的冷冻灾害主要是由降雪引起的,其次是雨雪和霜冻天气。可以看出,雪对广东来说并不罕见。直接记录了这个小冰雪期,广州至少有11次,雷州半岛至少有10次,海南岛至少有17次——海南岛比广州多!
历史上抗寒招数:熏烟法、培土法、包裹法
当然,对于习惯了温暖生活的广东人来说,历史上的雪天往往代价很高。所以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土壤方法。例如,熏烟法,即燃烧柴草、秸秆、枯枝、落叶、干粪等烟物,释放烟幕,减弱地面有效辐射,提高温度。这种方法最早见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又如培土法,即在冷冻天气到来之前,培土堵根,使土壤疏松,土温升高,
并起到保护根系的作用。培土法主要用于果树防寒。例如,韩彦直的柑橘专门记录在《柑橘记录》中:“冬月以河泥雍其根”。
包装法对现代城市人来说并不陌生。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树木越冬防寒,仍广泛应用于现代园林树木管理,但耗时,效率低下。清代张宗法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纪》中写道:橄榄“但害怕寒冷,适合冬季用毛茸草捆绑茎”;龙眼对广东来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经验,“它的树怕冬,必须遮住它的毛茸茸,草捆住它的梗,粗大如股方妥”。
但毕竟,人工防御只能阻止紧急情况,大气候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明清时期,荔枝、椰子和槟榔的分布逐渐向北移动。在这一时期之后,福建和广西的许多地方不再适合种植荔枝。
云南昆明小冰期过后,大象的栖息地逐渐退到西双版纳。在海南岛琼海,植物遗迹信息显示,红树林在1486年左右达到了生长高峰,然后逐渐减少,表明天气变冷。需要温暖气候营养的珊瑚礁的生长也受到了抑制。
明清小冰期有多冷? 至少17次海南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