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建筑群为封闭式庭院,主体建筑呈“工”字形,分为前后殿。前殿宽,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接六间厦门。明间设宝座,上悬雍正皇帝御书“中正仁和”匾。慈安、慈禧太后东暖阁“垂幕听政治”。西暖阁为数间隔室,有“勤政亲贤”、三希堂、无倦斋、长春书店、小佛堂、梅坞等。后殿东为“体顺堂”,西为“燕禧堂”,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宿舍。
近日,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吉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百年来首次大修的养心殿预计将于2020年完工。届时,养心殿的开放面积将超过60%。与目前的“隔窗欣赏”不同,游客可以参观养心殿。
爱看清宫剧的人都知道,养心殿是皇帝的宿舍,是封建时代皇权的中心。养心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它不是皇帝的宿舍。清康熙时期,内务府在这里设立了许多专门为皇室设计宫廷活计的作坊,称为“养心殿办”。康熙61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没有搬到他父亲的卧室乾清宫。相反,他暂时将遵义西侧的养心殿作为父亲孝顺的“覆盖”,并将其作为皇帝的卧室。这种生活持续了200多年,雍正后历朝皇帝都把这里作为他们在紫禁城的宿舍,直到1924年11月底皇帝溥仪出宫。
[img]817254[/img]
养心殿不仅是皇帝日常生活的宫殿,也是他在紫禁城最重要的办公空间。每天早上起床后,皇帝用早餐,要到养心殿前殿与群臣议政,也就是俗称的“常朝(上朝)”。皇帝会去前殿西侧的“勤政亲贤”,或者单独召见官员,或者批评章奏。“勤政亲贤”南窗外有一个围板,用来隔离外面的世界。皇帝单独召见官员时,内部监督也应避免,这是非常私密的。值得一提的是,养心殿的位置与雍正年间设立的军用机械办公室只有一堵墙。皇帝与大臣讨论军事和国家事务非常方便,这也是皇帝愿意住在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务结束后,充分发挥了养心殿强大的生活功能。这里有皇帝观赏古籍书画、吟诗写字的书房三希堂,有他虔诚敬佛、早晚敬拜的秘密佛堂,甚至有皇家餐厅专门为皇后服务——经常为皇室制作一些时令小鲜。@ 养心殿前殿办公、后殿睡觉的功能性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皇帝的公私生活。
养心殿作为皇帝在紫禁城行走的核心区,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1839年,道光皇帝和林则徐一起计划禁止鸦片。太平天国战争后期,两宫太后日夜值守军机大臣,布防、筹剿太平军,最终收到了所谓的“红旗好消息”。晚清与列强签订的许多不平等条约,相当一部分是在养心殿圈阅允许的。1912年2月12日,龙裕皇太后和宣统皇帝溥仪在这里召开了清朝最后一次皇家会议,宣读了《退位诏书》,宣告了268年统治中国的清朝的灭亡。@ 历史上,顺治、乾隆、同治三朝皇帝在养心殿的龙床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尽管早在1860年10月,紫禁城就与摄影相依为命,但直到1900年40年,摄影几乎再也没有走过宫墙。紫禁城的影像直到八国联军占领皇宫才开始大量保留。我们选择的养心殿旧影,拍摄于1900年和1922-1924年。这两个时期是紫禁城照片集中的时代,可以窥探百年来养心殿的历史变迁。
养心殿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离军机处只有一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