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626年)十月,登基仅三个月的唐太宗李世民主持了一次由大多数大臣参加的皇家政治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是“自古理政得失”,旨在找出适合本朝发展的路线方针。刚从关东地区巡逻回来的魏征在会上自信地说:“就像饥饿的人愿意吃东西一样,混乱过后,人们更愿意接受教育。只要上下同心,按照圣哲的教导行事,几个月就能见效。如果两三年才见效,那就是失职!”
名儒封德彝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夏、商、周三代以后,人们的心越来越薄,所以秦朝重用法律,汉朝崇尚霸道。并不是秦汉的君主不想教育人民,而是他们不能教育人民。封德彝族的结论是:“魏征是一位不懂时事的学者。如果他相信自己的邪恶说法,他将扰乱这个国家。”
这场著名的辩论最终是魏征的胜利。多年后,唐太宗发自内心地叹了口气:“我所取得的所有辉煌成就都是魏征的功劳。”多年后,当历史学家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时,他们兴奋地喊出了这个词:“贞观治理”!
历史学家们兴奋不已,但历史却沉默不语。在这段沉默的历史背后,有这样一系列的数字:西汉初年,全国人口户口在300万左右,人口在1400万左右。光武帝去世时(57年),全国户口427.9634万,人口2100.7820万。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户口245.9840万,人口1616.3863万。贞观初年,户口不足300万。
[img]817374[/img]
揭示最真实的贞观之治:形式主义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