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六年,浙江巡抚王,在海塘工程中弄虚作假,中饱私囊,以至于钱塘江溃堤,杭州人死亡惨重。乾隆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乾隆不仅抄袭了王的家,还没收了300万白银的家产。共判浙江官员,死刑57人,发配56人,株连778人,王淑望被斩首。山西临汾人王,是一位血统高贵的官二代。他的父亲王师是江苏巡抚,是清朝著名的廉政模范。然而,官二代并没有老子英雄儿英雄,老子为官清廉出名,儿子当官却贪污送命。
王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举人。不管他父亲有多诚实,家里还是有一些银子的。他也愿意在与儿子未来有关的重大事件中流血。此外,老关系的老下属还在,老领导的孩子怎么能照顾他们呢?他花钱捐了一个官员,直接当了县长。起点高,家庭背景好。当上县太爷后,王特别会来事。自然官运亨通,不能腾飞。几年内,他一步步升职,官员到浙江布政使,曾临时担任浙江巡抚。自己的顶戴是买来的,王当然知道银子在官场的杀伤力。爬上去的秘诀是用银子开路,行贿送礼,巴结老板。如果你付了钱,你就不会造银了。当然,你必须把钱翻倍。山西人的后代自然不会亏本做生意。升职是为了什么?如果你发财了,你自然要把钱还回去。当你管理得更大的时候,赚更多的钱就成了他的理想。
[img]816013[/img]
他被调到甘肃后,权力大了,来银子自然方便,搞定了捐监冒赈所谓捐监,甘肃自然环境恶劣。为了解决粮食收入道歉的问题,政府允许一些富人通过捐赠粮食来换取“监督生计”的资格,并可以参加考试,称为“监督粮食”。捐赠的粮食是一个很好的灵活政策,可以用来救助灾民。
然而,政策的好经却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王把粮食折成银两,进行监生资格拍卖。他向朝廷谎报了旱情,编造说监粮用于救灾。无论如何,皇帝很远,乾隆爷爷真的可以来检查国家粮食储备,干,监督粮食捐赠银,捐赠银成为王自己的银,所有私人部分,从总督到州县官员,都被拖下水,形成了腐败群体的崩溃,所以在贪官的逻辑中,安全,甘肃省一半以上的官员,参与捐监冒赈贪污活动。
当然,王分得最多。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下面的官员拼命给王送银子、礼物、盖房子。如果他们有钱,他们会一起送。然而,这是皇帝和老子的损失。乾隆被蒙在鼓里,王被提升为浙江巡抚。乾隆怀疑,直到有人反映当地官员在浙江海塘工程中弄虚作假,中饱私囊。不久,乾隆从甘肃的奏报中得知,当地没有旱灾。乾隆立即派官员到浙江对王进行严审,王不得不招认。乾隆抄了王的家,没收了300万白银的财产。案件结束时,共有57人被判处死刑,56人被分配,许多人被牵连。王最终也落到了被斩首的下场。
[img]816014[/img]
乾隆时期钱塘江溃堤案牵连的大老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