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石渠7月18日电7月18日电 (记者
刘忠军)7月15日至18日,“唐番古道与石刻文化论坛”在四川藏区石渠县举行。来自北京、四川和美国的相关研究人员和学者讨论了“吐蕃时期石刻”和“唐番古道”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对石渠吐蕃时期石刻图像研究、石刻遗迹与唐番古道的关系、历史背景、交通线路等遗迹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建议和建议。
四川省石渠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边境,四川省青藏三省(区)结合部,藏语为“扎溪卡”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最古老、最神奇的石经城,保存完好的唐蕃摩崖石刻(群)、神秘的利山巨石群,康巴藏区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官寨,康巴藏区第一个建在寺庙里的博物馆,原始简单的查加部落,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诞生于此。
[img]816339[/img]
石渠县吐蕃时期石刻群调查由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获得“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现保存完好的唐蕃悬崖石刻(群)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四川藏区25万平方公里内首次发现大型吐蕃时期遗迹。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婷女士说,石渠发现吐蕃时期石刻群众多,题材丰富,价值高,保存良好,成为吐蕃时期石刻分布密集、数量多的县之一。同时,为唐番古道的走向和路线考证提供了新的信息,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番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信息空白。
论坛期间,专家们对吐蕃时期石刻遗迹进行了现场调查。与会专家学者以“吐蕃时期石刻”和“唐蕃古道”为出发点发表了精彩演讲。同时,他们讨论了吐蕃时期石刻图像的研究、石刻遗迹与唐蕃古道的关系、历史背景、交通线路、唐蕃古道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关系以及吐蕃时期其他地区的相关遗迹。
故宫博物院前执行副院长李吉先生说:“正是一项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才能真正解释其发现的重要性。”,关于唐番古道走向的共识一般认为,西安经西宁经清水河经拉萨。近年来,学术界对唐番古道走向的研究开始关注玉树地区和藏东地区,尤其是吐蕃时期丰富的石刻遗迹。
在过去的30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吐蕃时期重要的悬崖石刻,主要分布在青海玉树、西藏江达县、察雅县、芒康县、四川甘孜石渠县等地,基本分布在金沙江两岸。“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始终锁定在金沙江流域与唐番古道的关系上。但由于数据空白,学术界对唐蕃古道的具体走向仍存在争议。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先生表示,这一发现再次强化了金沙江东岸洛须镇在唐番交流中的重要性。长沙干马乡须巴神山悬崖石刻群的发现,将这条路线的方向指向了雅龙江的上游,暗示唐番古道很可能从洛须穿过金沙江,然后沿着高山平台向东到达雅龙江的上游。“这是学术界很少关注的一条新路线。罗文华说,在石渠等地发现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的整体艺术呈现出吐蕃、尼泊尔、印度和汉式的混合。尼泊尔、印度和吐蕃的艺术风格似乎与河西(敦煌)没有直接关系,应该来自西藏。
[img]816340[/img]
据2010年统计,西藏昌都、青海、四川等地有19座吐蕃石刻,其中四川5座是石渠县的照阿拉姆石刻。石渠地区新发现的须巴神山石刻群是吐蕃现存较早的石刻遗迹。“烟角村石刻大日如来像与须巴神山石刻群、阿拉姆石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应该是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的作品。王婷在讲话中说,吐蕃石刻首次在雅龙江沿岸发现,将唐番古道的走向扩展到雅龙江流域。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对研究吐蕃历史、佛教史、佛教艺术史和唐番关系史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家和学者认为,虽然研究中仍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毫无疑问,石渠县的地理交通位置及其丰富的吐蕃石刻遗迹使其成为青藏高原东部唐番古道(南线)的重要节点。雅龙江流域新发现的须巴神山石刻群为唐番时期道路的具体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唐番古道及其相关遗产应从线性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研究和保护,并建议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
据悉,除了故宫博物院、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博物馆、明尼苏达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也参加了论坛并发表了演讲。
四川考古专家学者齐聚四川 探讨和保护唐蕃古道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