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继《六朝卷》、由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民国卷》和《明朝卷》后出版的第四部专卷《南京通史·清朝卷》昨日在宁首发,副市长陈刚出席首发座谈会。
曹雪芹祖父曹寅负责的江宁织造,其实是江南康熙皇帝的“情报机构”;早在清朝,南京的盐水鸭就成了全国著名的美食;晚清时期,南京就有了城市消防系统“水龙局”,严格禁止“市中心禁止鞭炮”。。。《南京通史·清朝卷》共60万字,包含了许多轶事和秘密,堪称了解清代南京的百科全书。
江宁织造其实是“情报站”
曹寅为康熙“监视”江南官场
《红楼梦》让人想起了南京的江宁编织。在历任江宁编织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皇帝最信任的。然而,曹寅的主要使命不是向宫廷贡献丝绸和缎子,而是另一项特殊任务:秘密收集信息。
《南京通史·清朝卷》中提到,康熙曾多次告诉曹寅:“如果你将来闻到地方的小事,你会有一个密集的曲折。”为了让曹寅长期担任江南的耳目,康熙特意改变了顺治朝规定的江宁编织年度或三年更换的方式,成为无限任期。
在《康熙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收录的3119件奏折中,曹寅和苏州编织李旭的密折有619件,接近总数的五分之一。在他们的奏折中,不仅有地方晴雨农情、市情粮价,还有官绅隐私、人民起事等重大问题。与编织事务有关的内容很少。曹寅的奏折报告了康熙中后期江南官场和民间的所有重大事件,如康熙46年的江南盗窃案、47年的废太子、50年的江南科场案、朱三太子案等。康熙对曹氏家族的信任可见一斑。
[img]816363[/img]
清代盐水鸭就是“美食上品”
广东一名官员搬到南京饱口福
清代南京的美食也颇有名气,今天的金陵特产盐水鸭在当时已享誉全国。
据史料记载,清代南京最著名的两大美食是“初春盐水鸭”和“冬日桶鸡”,各种鸭制品更是琳琅满目。“杀死它的头发,生在城市里”,被称为水晶鸭;“举叉火,皮红不焦”,被称为烧鸭;“在皮肤上涂酱,煮胃透”,被称为酱鸭..然而,这些鸭制品并不像盐水鸭那么有名。当时的食客把盐水鸭当成“无上品”,形容它的味道“淡而旨,肥而不浓”,冬天也可以用盐腌制成板鸭。道光年间,一位名叫冯震的广东官员为了能吃到盐水鸭,还特意侨居南京,并撰文称赞“金陵生产的鸭甲在国内”。
清代南京的水产品也有时令名品:春有刀鱼,夏有鲱鱼,秋有螃蟹,冬有鲫鱼。当时南京也生产河豚鱼,但由于有毒,被政府禁止在城市买卖。
乾隆朝设“水龙局”负责灭火
“消防员”救火赏金超千文
早在清朝,南京就建立了城市消防系统,只是名字不叫消防队,而是“水龙局”。
南京水龙局成立于乾隆年间,但都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直到1870年,城中士绅才筹集资金恢复水龙局。据报道,水龙局的“消防员”分为扛龙夫和挑水夫两类,一架水龙必须配备十担水桶跟随。“水龙”是当时灭火的主要工具。它由一个椭圆形的大桶、两个紫铜活塞缸和一个水平杆组成。使用时,启动水平木驱动活塞,并用压力将水从输水带中喷出。
据史料记载,南京晚清火灾频发,从1875年到1903年,全市共发生火灾513场。为应对火灾频发的局面,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先后从上海洋炮局购买了4架新型洋水龙,以备紧急需要。当时负责操作水龙的“消防员”每次救火,都能拿到1400文赏金。当时,绿营军、湘军、淮军等驻宁军队也参与灭火。他们主要负责维护火灾秩序,协助水龙局运输水,或拉下火灾建筑物,防止火灾蔓延。
从同治后期到光绪初年,江宁布政使梅启照在南京实行太平水缸制度。各水龙局辖区内有10个太平水缸,每缸可储水20个备火。@ 政府还想尽一切办法消除火灾隐患。19世纪末,政府发布了《闹市禁止鞭炮爆竹令》,将鞭炮铺强行迁往城北僻静的地方。
江宁织造实际上是[情报站] 曹雪芹的祖父竟然是神秘的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