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舆到了之后,正天使载振宣读了圣旨,皇后亲自接受了并行仪式。据庄士敦介绍,“她跪在地上,然后举行了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包括六次手臂下垂、头部微微抬起、三次跪下和三次鞠躬。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种礼仪相当于最受尊敬的跪拜——九次弯腰磕头”。仪式结束后,接受金册和金印。
与此同时,姜婉贞等也为皇后升入凤舆做好了准备。她们先燃藏香,在凤舆内熏一圈,再熏皇后用来盖头的锦帕。熏完后,凤舆中的“御笔用宝龙字如意”移到了旁边,请皇后手里拿着苹果和如意,戴上盖头,升入凤舆。当首领太监刚刚垂下舆论的窗帘时,抬轿子的太监们一个接一个地伸直腰,经过内院和外院,一直抬到皇后大厦门外,然后换上太仆寺的普通轿夫,回到宫殿。
凌晨3点左右,天空晴朗,月亮依然圆满明亮,月光明媚。迎亲仪仗队的队尾已经走出帽子胡同东口,还能看到皇后的父亲郭布罗荣源跪在红色的垫子上,看着爱女入宫。在长长的仪仗队中,凤舆走南锣鼓巷向东,穿过北皇城根宽街,南过大佛寺、马市街,到丁字街向西,进入东安门街,渡桥进入东华门。这个时候比预定的入宫时间(凌晨4点)早,3点40分。在此期间,月亮已经隐去,路灯又稀疏了,天黑了。然而,旁观者仍然挤满了街道两旁。他们都站在维持秩序的警察后面,以民国国民看到清朝皇帝的婚礼。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观众中还有一位著名人物梅兰芳,他在演完夜场戏吃饭时偶然遇到了大婚仪仗。徐姬传先生回忆说:1922年冬天,梅先生在东兴楼吃饭,赶上了逊帝溥仪的婚礼。街上交通堵塞。梅先生和几个朋友去真光电影院楼上的休息室看热闹。据梅先生说,我看到一对一戴着红色流苏帽子和官方衣服的人骑着马,拿着旗枪,慢慢地向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
[img]816081[/img]
然后是一对准备金鞍玉缰绳的马,但没有人骑,也排着两行队。然后是所有的銮驾执事,包括金瓜斧、朝天箍和各种旗帜、标准、伞、盖子等,都是成对的。每个人都穿着船长的衣服,排队走路。接着是大鼓和号、喇叭等,但不奏乐,街上只静静地听到无数的马蹄声。乐队后面是一对穿着花衣和手提牛角灯的人。灯笼后面是骑马的。有几对人戴着顶羽,穿着黄色夹克,挂着腰刀。最后,两个骑马的人都很聪明,其中一个举着“节日”(这个家伙是京剧《苏武牧羊人》中的苏武举)。
后面是一个“凤舆”(“皇后”婉容就在里面),有很多穿校尉衣服的人抬着。靠近“凤舆”前面的几对人穿着花衣,可能是太监。“凤舆”后面跟着一对一的骑马人,戴着顶羽,穿着长长的豹皮坎肩,手里拿着豹皮枪。还有一些骑马的官员佩刀弓矢。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这些仪仗。当梅先生开车回家时,他看到街上的商店里挤满了人。梅兰芳先生所看到的相当真实,可以与大婚实况相证实。据记者报道,沿途至少有成千上万的旁观者,而戴着钢徽章的先生、妻子、少爷、小姐,或乘车、马车或洋车,来来往往地看礼物。
凤舆经东华门进入紫禁城,慢慢抬到景运门。太仆寺的普通轿夫在这个大理石台阶下终于被撤走了。接过轿杠的太监庄严谨慎地把凤舆抬到乾清宫前,朝皇帝的宝座放下。从东华门到乾清宫,所有的门座前后都铺上了棕毯,凤舆起落的地方铺上了红毡。按照满族传统,新郎为了赶走黑煞神,保证安全,必须在新娘下轿前将三箭连射到头顶。皇帝还有另一个意义:皇后地位受到尊重,但她也是皇帝面前的奴隶,向她射箭,说她必须受到惩罚。
[img]816082[/img]
起初溥仪很感兴趣,接过箭射,但被姜婉贞挡住了,她考虑到溥仪高度近视,婚礼场合不能戴眼镜,一旦失手伤害了皇后就不容易了。溥仪听了这话有道理,也觉得没必要墨守陈规,于是临时传诏避开了射箭仪式。根据清宫祖制,在皇后下轿之际,前一天入宫的淑妃要亲自带女官和宫女跪下,以示皇后与皇妃之间的等级尊卑。溥仪似乎没有必要去想,既避开了皇后的箭,干脆不让淑妃跪下,于是再次宣誓避免跪下的礼物。溥仪被引导去洞房——昆宁宫东暖阁。王公大臣、清室内务府高级官员、皇帝师傅也有资格和凤舆一起来到乾清宫。
凤舆周围只有姜婉贞等福晋、命妇、女官、太监,皇后这才是人们拥抱走出凤舆的。姜婉贞立即上前接过女王一路拿着苹果和如意,递给她一个宝瓶,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吉祥物品。然后,在手持珠灯的女官的指导下,扶着还戴着盖头的皇后,经过东隔扇,进入坤宁宫,来到东暖阁。在这里,新娘还必须按照满族的习俗,先越过一个预设的大火盆,让未来的生活越来越繁荣;然后穿过马鞍和苹果,乞求婚后的安全生活。演完这些节目,姜婉贞接过皇后手中的宝瓶,把她带到皇帝面前。这时,有人向溥仪呈现了一个新的秤,要求皇帝用秤杆揭开皇后的大红盖,这大概是满族人让新娘计划柴米、节俭生活的习俗。姜婉贞非常小心,生怕毛手毛脚的溥仪挑着皇后的脸,便从他手里拿走了秤。事实上,皇家新娘谈论节俭吗?于是溥仪伸手去掉遮住皇后脸的盖子,第一次看到她美丽的脸。
溥仪婚礼暂时取消了射箭仪式 怕近视眼失手,射死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