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讲堂教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时,她说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进入中原后喜欢汉族文化。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回答了教授在德国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的疑问:“定居的征服者采用的社会制度形式应该适应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这种适应,社会制度形式应该根据生产力而变化。这也说明了奴隶成为主人的事实,在民族大迁移后期间随处可见。征服者很快学会了被征服的民族的语言,接受了他们的教育和习俗。“具体来说,为了巩固政权统治,我们必须适应和采用大多数先进民族的文化思想和语言习俗。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描述为代表全社会成员的利益,把自己的统治思想赋予普遍的形式。例如,清朝康熙比元统治者更聪明,他没有把自己阶级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相反,他采用了汉族的主流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康熙为什么选择儒家,特别重视程朱理学?
中国古代有百家诸子,其中儒道释为三大家。道教讲虚无,佛教倡色空,能作为规范引导世界的统治思想吗?不能。康熙的理解非常明确:“自古以来,人主好释老之教,无益有损。梁武帝酷好佛教,舍身于寺,废宗庙的血食,以面为牲,竟饿死台城。宋徽宗好道,父子都是金虏,这也可以鉴。“(《康熙日常生活笔记》11年3月)但就宋明而言,儒家有陆九渊、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程浩、程颐、朱的客观唯心主义。那康熙倾重何家呢?陆王主张“心是理”,连六经都是我的注释,强调主观作用,类似佛道,不可能给清统治者太多的存在空间。而且程朱所强调的天理说,正是清朝统治者顺天应人,应天的理论取代了明代气数已尽的统治和李自成农民政权的理论依据。因此,康熙十一年以来,张玉书、熊赐履、李光地、唐斌在讲述四书五经时,讨论了董仲舒、二程、朱所倡导的理学名实。《通鉴纲目》的要点是给董仲舒庙“阐道醇儒”的牌匾。康熙十四年更手批《性理大全》,几十年后又命令李光编《皇家朱子全书》,可见康熙对理学的重视。
[img]815984[/img]
然而,如果你仔细欣赏《康熙日常生活笔记》和蒋良琪、王先谦编辑的《东华录》,康熙当然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体系。因为儒家的实用理性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心中,把历代统治王朝视为统治思想,康熙在《日讲四书解义序》中写道:“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统之系...论政与学,天道王道之全,修身治人之本。“毫无疑问,康熙是一个道德政治,无论是专门的儒家思想,还是推广程朱理学,都是为了现实的统治需要,是外儒内法,而不是天真的知识分子幻想的道德政治。@ 在张扬程朱理学的同时,康熙也反对理学家言行不一,空论理学:“我平日读书穷理,总要讲究治道,见诸措施。所以明理之后,又要实行,不行,徒空谈耳。康熙二十二年,又批评理学家们“整天讲理学,所做的一切都与之背道而驰,可谓理学?若口不说,行事与道理一致,这个真理学也是如此。原来,“真理学”有利于现实的统治,而不是书房里的高头讲章。
康熙为什么推重程朱理学?事实上,实用性已经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