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和历史上的王朝一样实施世袭。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11帝都是他的后代。但是攻位的方式和历代不一样。历代由皇帝的长子继位,先预立为王子。清朝不遵守这一规则,无论皇长子是否继位,除了载淳,都不是长子。载淳曾经有一个弟弟,出生后没有命名就死了,所以没有人和他争王位。继位不一定要先预立为王子。清代继位法发生了几次变化。太宗、世祖、圣祖都是由皇室贵族选出的。圣祖想效法汉族历代做法,开始立长子允仁为皇太子,后来发现他不理想,又废了他。后来,皇四子胤祯争夺皇位。
鉴于过去几代王子争夺王位的残酷教训,世宗发明了一种秘密储存(储存、储存、王子)方法:写下选定的王子的名字,放在盒子里,放在乾清宫顺治皇帝的“正大光明”牌匾后。皇帝死后,取出宣读,新君即位。这种方法用于道光。秘密储存在此期间也发生了中途变化。乾隆皇帝即位后立皇次子永琏为王子,乾隆三年后永琏去世,乾隆皇帝改立了皇十五子永炎(永炎后改为晴炎)。咸丰的传位是临终召王大臣写珠诏,立皇长子为皇太子。至于同治皇帝死后载甜继位,那就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死后溥仪继位,宣统皇帝,慈禧太后懿旨确定的醇亲王载枫。
[img]815814[/img]
显尊是清朝皇帝的一个突出特征。他们继承了历代汉族皇帝尊重和展示的所有手段。例如,住在宏伟的宫殿里,禁止在官房门户和院墙上覆盖黄绿瓦。自称“我”,去某个地方叫“幸”,有时用“狩猎”、“巡”。他们统治世界是“御宇”,即位是“御极”。食物、用品俱冠以“御”,如御膳、御笔、御驾等。他们的衣服是“黄袍”,文告是“黄榜”。命令称“制”、“诏”、“上谕”、“圣旨”。有病忌讳“不犹豫”,刚死却未定死后的皇帝婉称“大行皇帝”。
清朝在朝仪方面比明朝皇帝更受尊敬。明朝朝仪,臣僚四拜五拜,清则三跪九磕。外国使臣也要求三跪九拜。咸丰皇帝之后,列强坚决反对,不得不取消条约。明朝大臣在御前得侍坐,清则奏对全跪。明六曹答诏都叫“卿”,清则都叫“尔”。满、蒙大吏在折奏中,都自称“奴才”。大臣上折子说:“××奴才跪奏”或以“官名+臣+姓名+跪奏”开头。
与明朝皇帝不同,清朝皇帝的死后头衔和寺庙头衔反映了清朝皇帝有意识的尊严。明朝皇帝,只有太祖和成祖的头衔与寺庙的头衔分开,头衔有10多个字。比如成祖用17个字:“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庙号“成祖”。其他皇帝的死亡只有一两个简单的词,与庙号重叠。如仁宗的死,庙号合用一个“仁”字。除了宣统,清朝皇帝的死后头衔与寺庙头衔分开,死后头衔都由20多个字的奉承组成,无论他生前的道德表现如何。穆宗同治皇帝是一个不成器不作为的皇帝,他的死也充满了“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顺敏恭宽毅”这个词。最后一个词是最重要的,所以以这个词是缩写,所以同治皇帝被缩写为毅皇帝。
[img]815815[/img]
皇帝的死亡经常积累。努尔哈赤第一次死于“武术”,后来被添加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易欣安洪文定业高”,25字;顺治皇帝最初的死后19个字后来增加到25个字。
揭秘:为什么清朝不遵循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