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解密西汉司法:法儒两家争夺主导权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西汉大儒,以春秋决狱而闻名于中国司法史。春秋决狱,又称引经决狱,核心在于强调论心定罪,所以决狱过程“时有出于律之外的人”。

儒生在汉代的崛起和当地经验的影响

在董仲舒被汉武帝赏识之前,他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上演,因为他过于相信天人感应的原则。严明皇陵祖庙两次失火的原因是灾难性的,被武帝抛弃为中医,于是以教公羊春秋为业。然而,一年后,在元光的第一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令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仍然以天人的感觉一举成名,并借此机会系统地解释了“统一”理论,这与武帝建设中央集权统治的意义非常一致。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名后,45岁的董仲舒没有机会在中央任职,而是两次被派往当地王国任职。第一次是在成名后不久,就去了曾经尚武的“七王之乱”之首吴王刘英之地,担任粗暴蛮横的武夫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刘非是武帝兄弟,也有谋反图霸的心,对著名的董仲舒很有礼貌,把他比作曾经辅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然而,董仲舒以“春秋统一”的政治主张驯服了他,打消了他造反的阴谋。董仲舒在江都六年,以儒家公羊学为指导,采阴阳五行,祈雨止涝。第二次是在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被推荐为同样是武帝兄弟的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刘端比刘非更好。短短四年后,董仲舒以疾病为由辞职。

[img]815931[/img]

武帝削藩后,任命地或被视为逐渐疏远政治中心的预兆,更不用说远离长安的江都和胶西了。然而,刘飞和刘端乃武夫出身,将儒家思想派往当地,也是武帝故意安抚诸侯后当地王国的民心,试图彻底改善当地不时溢出的霸道法家意识流。把董仲舒放在一个相当粗俗和坚韧的地方王侯身边体验,旨在考验儒家王道思想的功效。董仲舒不是纸上谈兵,他没有让武帝失望。他在江都国任期10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彻底贯彻了他所倡导的天人感应理论和春秋统一理论。武帝看到了这一切。董仲舒坚持天人感应理论,使他在地方执政期间普及众生。董仲舒认为,15年的官方经验不仅足以实践儒家经典,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儒家经典的影响力。他在60岁之前就退休了。毕竟在武夫专政诸侯之地任职有得罪的危险,称病辞官也符合儒臣的习惯。

致仕隐居和儒家以退为进

根据常识,董仲舒是儒生的当然选择,但他并没有完全退休,也没有回到家乡广川县(今河北衡水),而是搬到了长安的一条简陋的小巷。他有一种“隐藏在城市里,隐藏在朝鲜”的隐士风格。

需要注意的是,汉代的隐士普遍隐藏在民间,他们大多以占卜或传教的方式生活在家乡或四处游荡。朝隐现象也出现在西汉时期。此外,董仲舒尤擅长公羊学。他是景帝时期的经学博士,开坛讲学,招收学生。后来,他的学生成为诸侯王国的国相和官员。董仲舒的初衷是继续以讲经传教的方式活跃在首都思想圈,以维持儒家思想的持续影响。

这样,董仲舒就有目的地从官场退出,这是一种以退为进步的策略。董仲舒在太初的第一年(公元前104年)死于75岁,距离他隐居长安的小巷已经15多年了。可见,他留在长安并不是为了安享晚年。

据《后汉书·应绍传》报道:“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一个大狱,数遣廷尉张汤亲到陋巷,问得失。于是作了《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细。然而,《春秋决狱》这本书与其著名作品《春秋繁露》相去甚远。《春秋繁露》可以看作是解释西汉中央集权理论的杰作,而《春秋决狱》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套简单的案件/司法判决手册,在后人中失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董仲舒适了写儒家裁判手册的想法,这应该是当时儒家经义不断侵犯司法的真实写照。司法界迫切需要一套案例指导书来帮助他引用裁判。这也可能是张汤在董仲舒的几次询问中传达武帝的圣意造成的。作为酷官的代表,张唐不能真诚地接受儒家引经决狱,否则司法裁判将失去基本原则,酷官所倡导的“法”治国的法律理论将不会自我破坏。这也是后人批评春秋决狱的主要原因。张唐亲自问计划,基本上是一个未决的朝廷案件,在大案件中犹豫,向儒家经济学寻求建议,无疑是为儒家思想占据司法制度的高点创造机会。无论如何也不是酷吏张汤愿意做的事,很可能来自武帝的指示。

[img]815932[/img]

君臣对棋与司改对抗的微言大义

至关重要的是,为什么武帝不服私访,亲近恶巷问政,以礼贤下士为榜样,这难道不更符合皇帝的形象塑造吗?

一是微服私访、礼贤下士都是君王以儒家思想为标准的常用手段。武帝以法家为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他在当地的政治成就而迅速转向儒家。尽管他晚年有这样的意思。因此,作为武帝的心腹,张汤成了沟通法家和儒家的关键人物。张汤与董仲舒的多次对话,也成了法家与儒家思想的辩论。因此,董仲舒后作的《春秋决狱》不得不“言之详”。

第二,“数遣张汤”表明,在儒家经学逐渐繁荣的背景下,当时的疑难案件种类繁多,难度大。随着五经博士的成立和博士弟子的出仕,越来越多的儒家知识分子充斥着武帝的官场。儒生的参政使仁义教育成为与王朝政治有关的正统,臣民的建议得到了充分的合法性。因此,贤惠的对策和官民的书籍成为了常规的政治活动。基于这个机会,董仲舒被武帝发现了。

因此,武帝多次派法家酷官领袖张唐接触儒家仁义领袖董仲舒的精髓,并将《春秋决狱》作为案件指导或司法判决手册,试图改变法家酷烈深刻的司法形象。

这表明,武帝此时打算通过司法考验以酷官为代表的法家旧势力,以及以官员为代表的儒家新势力的宽容限度和协同治理的可能性。沈家本曾经说过:“当武帝被使用时,监狱管理员可以这样做,而且没有必要传播酷官。”这无疑是儒家和法律之间存在差距的写照。

在这方面,“数遣张汤”可以被视为武帝主持的第一轮儒法协调司改的非正式会谈。为了强调东汉大儒应绍也是春秋决狱的大家,他继承了武帝发动儒生司改的继承,应绍也写了《春秋断狱》。

用春秋决狱中常用的“微言大义”的解读方法来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可以窥视历史书中武帝、张汤、董仲舒之间难以形容的关系,突出了武帝在儒家经义改革司法、引入法律的过程中,法儒之间多轮秘密但激烈的对抗。


解密西汉司法:法儒两家争夺主导权解密西汉司法:法儒两家争夺主导权

,,

  • 曾参出妻岂能算[孝]?实质上是大男子主义严重
  • 关于《孝经》作者的说法很多。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说,乃为曾参所作:“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曾参)作《...

  • 中国古代柏拉图式恋爱的典范,皇帝刘盈和皇后张嫣
  • 当初《美人心计》里那个淡雅如菊的张嫣深入人心,那个淡雅的女子,她悲凉的一生让所有人心疼。在剧中编导还很好心的给她一个...

  • 卫青简介 西汉武帝刘彻的司马将军生活
  • 魏青的母亲有一男三女,即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茹、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丈夫去世后,她仍在平阳侯家帮佣,与同在平阳侯...

  • 陈汤和罗马远征军的起源是什么? 陈汤攻破郅支城
  • 陈汤和罗马远征军 如今,甘肃省永昌县的人来寨,又称古罗马村,现被认为是西汉时期李赣古城的遗址。当时,他们是国家用来安置...

  • 西汉后少帝刘鸿之简介
  • 刘弘,西汉后少皇(?―前180年),前184年6月15日,原名刘山,曾用名刘毅,汉惠帝刘莹之子,生母不详,西汉第四位皇帝-前180年...

  • 悲剧孔子:人生三大不幸被妻子抛弃?
  • 妻子齐官和孔子一起受苦多年。当她对孔子青云直立的信念终于破灭时,她无法生活在这种艰难的日子里,所以她最终选择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