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问题一直很复杂,邻里之间经常因为小事而发生摩擦,国家之间的事情难免会有些磕磕绊绊。比如我们南方的邻居越南,历史上,越南和中国之间的恩怨不断纠缠。越南多次被纳入中国领土,每次都发现越南太有性格了,不能住在一起。越南文化向往中国,真的想在屋檐下生活,两个人都不舒服。
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他对安南(越南古称安南,1803年改名越南)不感兴趣,将安南列入15个国家名单。朱元璋说:“(安南)限山隔海,远在一个角落,得其地不足供给,得其民不足使令。“越南离中国很远,交通不便。如果你得到这个地方,你就不能向朝廷提供税收。朝廷必须贴钱来维持它。这里的人民不能被唤醒,也不能让他们跨越数千英里服役。朱元璋觉得征求安南的生意不划算,所以他明确表示,他的子孙不应该做任何混乱的事情来打击安南领土的想法。
明朝初年,安南形势突变。越南陈氏王朝的国王在靖难之战的同时,被迫禅让王位给黎姓权臣。黎氏父子先后称帝,大肆屠杀陈氏王族后裔。他们还向北骚扰明朝边境,向南攻打小国占城。新登基的永乐皇帝不时收到明朝边境的战报,小国占城的哭声。当然,父亲朱元璋算的经济账,儿子朱迪心里也明白,他不想兴师讨伐安南,直到万不得已。
[img]815748[/img]
这万不得已的事偏偏来了。1405年,安南陈氏的后裔来到明朝首都南京,向永乐皇帝哭诉家族被黎氏谋朝篡位屠杀的悲剧。虽然永乐皇帝自己也在谋朝篡位,但一旦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他心里也忌讳臣子篡位。他骂李父子的行为“天地鬼神不容也”,还骂安南人被奸臣欺骗,全国都是罪人,怎么能容忍呢?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百里。安南人顿时吓坏了,赶紧上表谢罪,说要迎接陈氏后裔回国登基,还王位。
永乐皇帝一听到,就派了5000名精兵护送陈的后人回安南登基。没想到李的皇帝在半岛伏击了10万兵,消灭了陈的后裔和明朝的5000名精兵。这个消息传回南京永乐皇帝的耳朵,永乐怒不可遏!听说朝野上下,人神共愤!安南人算计了唐朝王者的老师,这是可以忍受的!
因此,无论朱元璋是否不允许攻打安南,朝野上下都同意出兵攻打安南,兴师问罪,要挣回明朝的面子。永乐皇帝军马一生,他的精兵刚刚受到靖难之战的洗礼。1406年,一支自称80万的军队爆发,迅速征服了安南首都。
安南人民看到明朝军队如此强大,无论如何,李的父子逃离了城市,原来的陈王族被杀,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当地人当皇帝,只是投降了明朝,希望明朝在安南设立县治理安南,安南纳入明朝地图。当然,永乐皇帝欣然接受,大明朝兴师远征,所图不仅仅是为安南陈氏国王报仇!1407年,明朝消灭安南胡朝后,福州15个,人民320万。越南土地被称为“交趾布政司”,安南成为明朝的地方行政单位。
不幸的是,虽然安南在文化礼仪上崇拜中国,以中国为教师,但在政治立场上不愿意成为中国的县。从1407年占领安南到1426年的20多年,安南不断涌现出地方反对势力,使明军疲于应对。永乐多次派兵反复征求意见,以维持明朝名义上的统治。
永乐皇帝死后,刚刚继位的明宣宗干脆下令1427年从安南撤军,废除交趾布政司。据估计,明朝占领越南后,每年的军费至少在300万两元以上,而明朝从越南征收的税费每年只有7万两银子。这样,明朝占领安南20多年,每年花费近300万两银子供应军政费用。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明朝财政的沉重负担。更何况北方蒙古人的威胁总是存在的。明朝要同时维持南北两线的长期战争状态,有些难以维持。
[img]815749[/img]
此外,越南人也不喜欢明朝。在越南人自己的历史书《大越史记》中,用“北寇凶残,南民困屈”这个词来形容被明朝占领的历史。在越南人眼里,15世纪的明军和20世纪太平洋彼岸的军有多相似。在古代,中国不小心在邻邦留下了不光彩的形象。
幸运的是,继承永乐帝位的明宣宗是历史上守成的皇帝,没有雄才大略。杨士奇等大臣一劝,他也顺水推舟,让驻扎在安南的8万明军撤离,裁撤交趾布政司。虽然明朝结束了对安南的短暂统治,但安南仍然是中国的藩属国,向天朝纳贡。事实上,明朝不再占领越南的土地,而是承认越南藩属国的地位,这也是明朝自身的一种解脱。越南回归朝贡贸易秩序体系,仍主动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100多年后,明朝仍有机会将越南纳入中国地图,但中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冷静对待。
1537年左右,安南政权再次内乱。越南人再次要求明朝出兵平定内乱。嘉靖皇帝的军队驻扎在镇南关,准备进入越南。1539年,叛乱的莫氏政权君臣主动派人到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户籍册献给大明皇帝,愿意将安南政权纳入明朝版图。明朝将安南从属国降为属地,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安南国三年一纳供,名义上再次纳入中国版图,实际上仍由越南国王直接统治。这是中国政治智慧的另一种,退一步赢得更多的空间。
80万明朝军队攻下越南:为什么20年后主动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