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燕国青铜制造最高水平的伯里克,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服——金缕玉衣,蓟县独乐寺上塔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辽代雕花玻璃瓶,清代佛像最好的——粉色无限寿佛..这次在北京展出的文物涉及陶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玉器等10多个类别,各博物馆都有很多珍宝。
京津冀历史文化展由河北省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河北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夏季别墅博物馆、北京大宝台西汉墓博物馆、北京房山区文物保护展览,通过100多张历史图片,京津冀珍贵文物230多件(套),探索京津冀的历史渊源,深入挖掘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文化内因。
文物证明京津冀历史渊源深厚
京津冀地区一体化、文化脉络深厚,历史渊源深厚,交流半径适宜。揭幕的“京津冀历史文化展”通过文物等方式解释了这句话。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京津冀地区的自然地理地貌沙盘,展示了京津冀地区两侧环山、东临大海、南接中原的地理区位特征,是连接三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自然通道。整个展览以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分为“地理连接”
多元汇聚”、“慷慨燕赵 文化一脉”、“北疆重镇 争雄天下”、“辽金建都 推进一体”、“畿辅之域 协同发展”、“风气初开
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末民初,时代跨度从六个部分相互补充。
[img]815929[/img]
昨天,北京市文物局副巡视员、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透露,三地博物馆研究人员对展览进行了深入规划:“我听说我们就一些学术观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拍了一张桌子。“展览的原则是“以点带面”,提取重要的历史节点,以讲故事的方式组织历史事件,并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解释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例如,在第二单位展示燕国的历史,从“召公封燕”开始,重点展示“筑金台”和“易水萧萧”的故事。
如何体现“文化一脉”?昨日,主办方透露,三地精心挑选了一些体现地域特色的共同文物类型和文物,从地域文化特色中阐述了文化脉络。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脉络”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京津冀地区宗教信仰的一致性,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生肖文物的出土。这次在省博展出的北京房山区出土的唐代节度,让刘济夫人的墓志被彩绘的文官怀抱着十二生肖图案。
此次展览在北京、天津展出时极为火爆,分别吸引了数十万人入馆。昨天,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笑着说:“河北博物馆的长信宫灯和龙凤纹铜铺首最受欢迎。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透露,“河北文物占一半,京津占一半,三地都拿出了精品。目前,三地博物馆正在规划一个新的合作项目:“计划在同一主题下举办三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并参观展览,这意味着当地人将欣赏首都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的更多收藏。”
伯矩代表燕国青铜制造的最高水平
首都博物馆的“鼎天李”(lì)“地”-堇鼎和伯力参加了京津冀历史文化展,都是首博的镇馆之宝。
20世纪60年代,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了精美的宝藏,向人们讲述了燕国的故事。当时,一位农民在后院挖了一个菜窖,不小心挖出了几件青铜器。经调查发现,这是西周初的一座大型墓葬,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三脚架和伯里克。
堇鼎是西周燕国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41.5公斤,高62厘米。腹部铸有26字铭文,记录了燕侯派大臣堇前往宗周(今Xi安)为太保贡献食物的事实;伯利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青铜器之一。它高约30厘米,工艺精湛。它结合了高浮雕和浅浮雕,装饰了七种不同风格的牛头兽面图案。一次铸造如此复杂的铜器,堪称燕国青铜艺术与工艺的巅峰之作。它的盖内和颈内壁都有相同的十五字铭文:“在戊辰,燕侯赐伯矩贝,作父戊尊彝”。大意是某年某月的戊辰这一天,燕侯赏赐贵族伯矩海贝,伯矩为纪念这一荣耀而铸造了这件铜器,并用来祭祀父亲戊。商周时,海贝被用作货币,这相当于给钱。
《清乾隆水运图》真品展7天
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昨天表示,“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上出现了50多件文物。:“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出天津展览。”其中有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乾隆水运图》。
[img]815930[/img]
水运是清朝的经济命脉,不仅维护了京师的粮食供应,而且对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清代水运制度全面,规定细致,法律法规严格。《清乾隆水运图》是丝本设色长卷,长746厘米,高57厘米。作者不知道这张图,北京通州从大运河走势右到杭州。图中各水运码头之间的距离用文字注明,图中相关位置可以找到各省水粮集结地点、运输线路等水运资料的文字说明。与京津冀相关的一段在石家庄展出,仔细看还能找到沧州、青县等地名。
河北博物馆的一位官员提醒说,由于文物保护,原《水运图》将在省博览会展出一周后“回家”。读者应该尽快看到原件。
古代进口玻璃瓶比黄金更贵
昨天第一次看到辽朝玻璃瓶的人并不少见,但在宋辽时期,这个不起眼的小家伙真的是奢侈品,比黄金贵。它来自天津独乐寺上层的塔房,也是天津博物馆的珍宝。
早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制造了玻璃制品。后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无色玻璃。由于中国陶瓷制造过于发达,中国的玻璃制造几千年来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进。西亚的一些国家非常重视玻璃工艺。到了公元七八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唐朝,当时被称为“琉璃”,已经能够制造出极其精美的玻璃器皿。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包括玻璃瓶在内的异国珍宝也来到了中国东部沿海。辽代花玻璃瓶的形状和图案与德黑兰考古博物馆的一个10世纪玻璃瓶相似,因为它的成分与波斯(今伊朗)出土的玻璃瓶相同。它是一种“进口”商品,可以穿越海洋。
西汉铁斧上有中国最早的“商标”
大宝台西汉墓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建于2000多年前西汉广阳倾王刘健(公元前73-公元前45年)的地下宫殿原址。刘健是汉武帝的孙子。本次“京津冀历史文化展”有博物馆“渔”字铁斧、双面雕墨玉舞者等10件文物。
大宝台汉墓出土的大量铁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字铁斧。斧头一侧有一个凸起的“渔”字——这是渔阳铁官作坊的标志。渔阳县故城位于北京密云县西南部。学术界认为,这一发现是西汉“盐铁官营”政策的重要证据。还有人说,斧头上代表产地的“渔”字堪称中国最早的“商标”。
西汉铁斧是中国最早的商标 刻渔字代表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