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7年9月,司马睿与王导渡江至建邺。从此,晋室政治中心逐渐南移江东。永嘉南渡之后,王导一直是剧机枢之地,而王敦则总是在上游征服,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任,布置显要人数众多。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势力对司马氏的江山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得“王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20多年,直到余氏家族崛起,抑制王氏,超越王氏,这种情况才没有再次出现。
几年后,晋民帝别无选择,只能出降,西晋亡。公元317,司马瑞承制改元,即晋王位,但此时由于势力薄弱,也没有真正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他广辟属以为辅佐,被称为“百六大师”。司马瑞即位后,在皇室中声誉不够,势力薄弱,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王位不稳定。然而,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战略,让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瑞,让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心支持司马瑞,稳定东晋政权,维持偏安局面。司马睿非常感谢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img]814760[/img]
“成也萧何败萧何”,王导是一位能臣,帮助司马瑞走上帝王之路。然而,最终,王敦和王导的家族势力跳到了与司马家族竞争的状态。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瑞极大的不满。为了防止晋朝的国家破坏自己,司马瑞在死前制定了一个计划,导致王导和王敦反目成仇。
公元322年,一向对朝野雄心勃勃的王敦以杀刘奎的名义在武昌出兵。这场战争直接杀害了建康,威胁到了统治中心。王敦的行为无疑为司马瑞敲响了警钟,司马瑞非常害怕。为了保护王家族的利益,王导还秘密帮助王敦。
有一段时间,情况发生了变化。面对王氏家族的势力,皇帝说话也要软下三分。司马睿“脱下军装,穿上朝服”安慰王敦,说了很多好话。在王敦眼里,他“封武昌郡公,一万户”,用心看不起司马睿。后来,王敦想以不孝放弃勇敢的王子司马绍,因为所有的官员都不会放弃。四月,王敦还师武昌,遥控朝政。此后,王敦变得更加猖狂,以至于司马瑞和他的朝廷成了装饰品。
王敦是否控制了东晋的权力?面对像傀儡一样的司马瑞皇帝,他一点也不在乎。在权臣和皇帝之间,王敦总是不确定。我们不知道王的兄弟是什么时候反目成仇的。据推测,这应该是从元帝司马瑞临死前任命王导为辅政大臣开始的。
[img]814761[/img]
这个遗诏很奇怪。王子司马绍24岁,五六岁的孩子不需要辅政。而且,如果真的想辅政,王敦是二把手,为什么还要挂在一边?这是司马瑞精心设置的反间计,也是他死前的最后一击,那就是王导和王敦之间的关系。
这一举动真的奏效了。王敦气在心里,开始怀疑王导。不久,王导被提升为司徒,剥夺了他在扬州刺史上的地位,并担任扬州牧羊人。这两兄弟似乎是合理的,但他们分开了。后来,他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司马瑞很少聪明。他死前的遗诏成功地离开了王敦和王导,使司马的国家得以延续。
司马睿设置了什么样的反间计?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