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危。鉴于李显充太子东宫才三年,处理国事经验不足,高宗遗诏命令其信任的宰相裴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于东宫平章事”协助太子登基,并在遗诏中留下“军国大事不决者,取天后进止”的话语,即武则天特别授权。然而,这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在朝鲜管理国家事务,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事务和皇帝和大臣们“决定”的同时,她可以同时做出决定。
[img]813696[/img]
然而,裴燕在高宗死后的第三天,太子在棺材前就位后的第二天表示,继承人尚未正式授予皇帝,也没有听从政治,不应该“宣布法令”,建议“宣布法令在门下实施”——所有的法令都应该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
对武则天来说,裴炎这一史无前例的建议太及时了。武则天自成为皇后以来,逐渐掌握了朝政参决权。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年了。她控制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现在,懦弱、衰弱的丈夫和皇帝已经去了。虽然她在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家事务的权力,但她明确表示,她不能问“军国大事中有决定者”,这极大地限制了她曾经享有的权力。从那时起,虽然她是皇太后,但皇帝已经长大了,显然不会让她过多地干涉政治事务,这不能不让她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和强烈的失落感。现在,通过裴燕的建议,她自然获得了对国家事务的处罚权。后来,王子正式注册继承人,并尊重她为皇太后,但她主宰了权力,没有放手,也没有还政的意义,所以从那时起,“政治事务是咸的”。
可以想象,除了首相裴燕,其他人不敢提出这个建议,如果没有裴燕的建议,武则天也很难找到获得国家决策的理由,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对政治的控制逐渐巩固,武则天只能无助地走出政治舞台去她富有高贵,享受太后的生活,唐朝的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种感觉。
就在高宗病重的时候,武则天突然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要求高宗带领文武百官东幸洛阳。原因是: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举行禅宗仪式,祈求上帝保佑唐朝,国泰民安。当然,最重要的是保佑皇帝的龙体健康长寿。原因似乎冠冕堂皇,但高宗日益恶化的病情实在不允许他长途颠簸,他也没有答应。武则天非常失望,所以她计划了很长时间的夺权行动,甚至有流产的危险。
事实上,自从两年前故意废除前王子李贤后,武则天就开始酝酿篡夺世界权力的计划。在武则天的计划中,朝廷从长安迁往洛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原因很简单,长安是李唐老势力盘根错节的老巢,在这里武则天难免会受到制约。而东都洛阳则不同,那是她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只有在那里,她才能自由地控制一切!但现在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后续行动就更不能实施了,武则天愁肠百结。
在关键时刻,上帝帮了她很多忙。永淳元年(682年)4月,即武后提出封禅建议半年多后,关中突然遭遇严重饥荒,吃饭问题尴尬地摆在高宗朝廷面前。由于洛阳水运便利,储存了大量从江淮运来的粮食。隋朝以来,每当关中出现灾荒,朝廷都会去洛阳吃饭,这已成为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高宗病得再厉害,也要宣布东幸洛阳。当月,高宗、武则天和文武百官从长安浩浩荡荡地出发。刚到洛阳的天子銮驾,武则天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二步行动——重组宰相队。
宰相团成员刘仁轨等反武派被留在长安协助监国王子李哲,只有一位年迈体弱的崔知温跟随高宗来到洛阳,为武则天重组宰相团队提供了绝佳机会。到达洛阳的第三天,武则天以闪电般的速度提拔了四位亲信为宰相。
永春二年三月初,宰相李义岩因改葬父母而违反了礼制。武则天趁机向高宗吹枕头风,使李义岩以足病为由辞职;3月底,崔志文因病去世。到目前为止,除了80多岁的刘仁轨,整个总理团队中的其他人都是同一个后党。一切都按照武则天的计划有序进行。与此同时,高宗的病情也在不可挽回地恶化。
唐朝秘史:武则天送皇帝宝座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