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的海洋政策,人们往往有太多的偏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禁海令“片板不允许入海”已经成为闭关锁国的象征。即使是四五百年后中国的不幸经历,大部分都找到了这个根源,让一些人平息了一点痛苦的焦虑,或者找到了发泄愤怒的对象。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片面解读,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了这样的标签。失去信心的中国人,失去了发言权,默默地接受了它。在这种对历史标签化、符号化的误解中,历史真相要么被歪曲,要么被隐藏。它影响了我们对自己历史的理解,也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明朝的海洋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继承了上下,而且反映了中国海洋政策在全球历史变化时期的发展趋势。仅仅从外部角度看明朝的海洋政策是不够的,仅从内部角度看也是片面的。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其海洋政策可以清楚地分为两个阶段,边界可以在西元1500年左右划分。这两个阶段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人们经常把明朝中国海岸线上发生的事情视为特例。的确,明朝的一些中国海洋对西方来说确实是“特例”,西方对这些现象的历史演变缺乏了解;有些也是中国人的特例,一些根本性的重大变化确实是第一次发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布了禁海令。现在我们对朱元璋禁海的解读大多是误读:相当于中国的封闭和一贯的封闭。这种误读,轻则可以认为是偏概全,重则可以认为是盲人摸象,只见叶子,不见森林。朱元璋的禁海令更多的是军事政策,而不是政治或经济政策。元末,义军四起,朱元璋最终独占鳌头,登上大位。然而,朱元璋开国时,参与叛乱的各种势力并没有全部服从。张士诚和方国珍逃往岛屿或邻近的海国,成为朱元璋登基后的威胁。然而,对于明朝政府来说,当时最重要的威胁来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明朝把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同等重视防御和追击。东南海疆的抵抗力威胁在于@ 朱元璋禁海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对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采取防御政策。
[img]814013[/img]
因此,朱元璋“片板不允许入海”的禁海令,是一项临时军事政策,只是为了防止与不愿归顺的“反贼”联系在一起。对海洋贸易的影响只是暂时无法进出,对外国来华贸易影响不大。在朱元璋统治期间,朝贡贸易已经开始,但来来往往。朱元璋派将军徐达北伐,守卫北京。他的粮食、草和材料大多依靠海运,可见海上航运没有受到禁令的影响。朱元璋之后,明朝没有立即解除禁海令,主要是因为后代尊重祖制。但这种尊祖制度的延续基本上是形式主义。当人们说永乐皇帝朱迪派郑和大规模出使西洋是违反祖制的时候,其实说明朱元璋的禁海令很快就白费了。
从明朝开国到西元1500年左右,明朝的海洋政策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现阶段,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海洋政策的重要体现。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至今仍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寻找逃亡的建文帝。这基本上是无稽之谈,即使能找到一点依据,最多也只是永乐皇帝为了“违反祖制”、只是违反禁海令寻找的表面借口。在我看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贸易。而且,就像永乐皇帝在其他方面的才华一样,他在海洋贸易中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雄心壮志。虽然最终的结果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好,但这是理解郑和下西洋真正目的的关键。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朝贡贸易;准确地说,明朝政府试图垄断海洋贸易。朝贡贸易在中国历史上历史悠久,是政治和经济手段的混合体。朝贡贸易在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的政治意义往往超过经济目的,但并非绝对。为了西北内陆边疆的稳定,朝贡贸易大多属于赔钱业务,有时还会“赔钱”(和亲)。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对中央政府没有威胁。因此,东南沿海的海洋贸易和朝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是盈利业务,已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财政资源之一。南宋偏居一角,能与北方长期对抗,海洋贸易收入是其主要支撑。福建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海洋贸易收入是元朝的重要财源。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永乐皇帝派郑和去西洋的目的。它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炫耀武力和国威。永乐皇帝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他的真正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把海洋贸易的利益掌握在朝廷手中。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简要介绍明朝以前的海洋贸易方式。明朝以前,以宋元为代表,朝贡贸易只是海洋贸易的一部分。整个海洋贸易大致属于以中央政府朝贡贸易为首,辅以其他私人海洋贸易。比如元朝的海洋贸易可以分为政府和私商。政府的海洋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和“交聘”。简单区分一下,朝贡贸易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交聘”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派遣,类似于现代的外交关系。这两种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而且,每一次“朝贡”或“交聘”都会极大地带动商业流通。今天的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如今,除政治内容外,两国元首经常签订经贸合作协议或直接签订大宗经贸合同。所以,朝贡和交聘不能只看其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元朝政府还将直接派人到海外从事贸易活动。除了政府,元朝的海洋贸易也有私商。元朝短暂禁止私商从事海洋贸易,但时间不长。私商包括权贵、官僚、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和普通民间商人。
[img]814014[/img]
了解明朝以前的海洋贸易,我们可以知道永乐皇帝派郑和去西洋的真正目的。他想用朝贡贸易取代所有其他形式的海洋贸易,耀武扬威只是垄断所有海洋贸易的手段。当时东南海洋没有政治威胁,海洋贸易的巨大利益让雄心勃勃的永乐皇帝想要独占利益。永乐皇帝公开违反祖先制度,大规模开拓海洋,不解除禁海令。在某种程度上,他想垄断海洋贸易。现在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由政府垄断的贸易行为不能成为贸易活动的常态。然而,在永乐皇帝100多年后,欧洲的大部分航海和贸易活动都是由君主垄断的。以西班牙为例,哥伦布航海时,西班牙国王是大股东。因此,郑和的随行人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一书中提到,“经济大海”是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