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明朝东北方面军总司令袁崇焕被凌迟处决于北京。
当时东北方面军(蓟辽军)是明朝最精锐的边防军团,也就是说,名朝末代皇帝崇祯把王牌军总司令万刮凌迟了!
长期以来,有两种观点:一是崇祯杀袁崇焕是傻猪,自毁长城;二、袁崇焕是汉奸,该杀。
就我个人而言,说袁崇焕是汉奸恐怕有点夸张,但客观地说,袁崇焕确实对明朝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看看他的责任到底是什么。
崇祯十三年,决定明朝命运的松锦大战爆发。在这场与两国国家运动会有关的决战中,明朝总督洪承类率领的10多万明军“九边精英”与满清皇太极的全部精华战斗了一年多。最后,除了吴三桂,明军几乎被摧毁了。
[img]812779[/img]
明军松锦战役的失败标志着明廷最后的精锐武装不复存在,国家再也无法对抗满清和李自成,四年后明朝灭亡。
有人想问,松锦战役和袁崇焕有什么关系?
当然也有关系。
明军松锦战役的失败与袁崇焕(包括他的老师孙承宗)的战略部署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袁崇焕师徒的战略防御体系存在先天漏洞,导致明军在20年的清朝作战中被动不利。
对此,我们看看松锦战役的过程,就能清楚地体会到袁崇焕所谓“宁锦防线”的漏洞。
崇祯十三年,满清进攻祖大寿镇守的锦州城,祖大寿命人求助。
明廷命洪承类率边防军全部精华增援锦州,皇太极则亲率八旗主力增兵,两国主力对峙。
此时,洪承类担心明军野战的劣势,主张循序渐进,稳步作战。然而,监狱军和崇祯催促他们快速作战。监狱军和崇祯的担忧也很清楚:一是担心粮食和工资不足,二是担心锦州的失败。
@ 洪承类面临的情况是既要救济锦州,又要与满清进行激烈的野战。
最后,皇太极利用满清骑兵的机动优势,袭击了明军粮仓,包围了明军。
洪承类突破失败,被俘,随后,锦州失守。
时人说:“九塞之精锐,中国粮刍,尽全力,却无法续御,庙社以墟!”
[img]812780[/img]
从松锦战役进城可以看出,锦州孤悬北线。一旦被包围,明军主力将失去城市,救援将不得不与满洲人进行野战。这就是袁崇焕所谓的宁锦防线的缺点。
虽然袁崇焕在两场救援战中获胜,甚至用大炮轰死了努尔哈赤,但两场胜利并不足以掩饰宁锦防线的尴尬。
明军必守每个城市,结果导致处分兵,清军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机动力随意攻击其中一点,而明军必救,救则被包围。
针对辽东的守卫计划,有熊廷碧和孙承宗。熊廷碧主张主持山海关,孙承宗采用袁崇焕建议主持宁远、锦州等外围防线。最后,明支持他的老师孙承宗,罢免并杀死了熊廷碧,并“传首九边。”
因此,大明朝制定了建设“宁锦防线”的国策,以寸土必争的方式对抗满清进攻。
因此,经过孙承宗和袁崇焕的不断扩张,为了满足宁锦防线的需要,明廷每年要承担近400万两银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一旦每个堡垒被摧毁,它将被重建。
正是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国家防御体系,不仅积极作战被动,而且多次绕过满清,甚至接近北京大师。(满清后,蒙古部落被吞并,从西路开辟了通道)
[img]812781[/img]
现在我们来看看,熊廷璧放弃关外土地,主守山海关,坚壁清野的策略看似懦弱,其实是一种具有巨大参考价值的经验。熊廷比长期守卫辽东,对满洲人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认识到明军自身的劣势和满洲骑兵擅长野战的优势。避开敌人的边缘,拉长敌人的供应线,随时从侧面抄袭敌人的策略,以世界上第一个危险的山海关为中心,机动部队随时待机的战术应对清朝,这实际上是一种暗示杀戮的防御策略。
然而,熊廷璧却被明廷言官指责怯战无能,因此被罢免,最终被斩首。
明朝用袁崇焕的战略,花了很多钱,努力工作了几年,但最终杀死了明朝。此外,袁崇焕之所以能杀死努尔哈赤,是因为毛文龙的约束。然而,袁崇焕擅自杀死了毛文龙!
从这个角度来看,袁崇焕虽然不是汉奸,但他制定的防御策略存在巨大漏洞,是拖累国家的巨大隐患。蓟辽总督袁崇焕确实对明朝的灭亡负有重大责任。
明朝灭亡 袁崇焕为何要承担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