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下旬,第四届国际磁州窑论坛由中国古代陶瓷学会、河北省文物局、磁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从论坛上了解到,专家在磁县冶子窑遗址发现了唐代地层的瓷器实物,漳河流域磁州窑中心窑的烧制历史从前五代提前到唐代中晚期。
[img]812452[/img]
2015年5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磁县文物保管所联合组织了冶子窑遗址发掘,发现了漳河流域磁州窑最早的地层——唐代地层。唐代地层出土了白釉、黑色绘画等工艺瓷器。釉色多为青白釉,应为隋青瓷向唐白瓷转化的过渡色。此外,唐黄釉和黑釉瓷的标本也很多,大部分都是蛋糕和玉石。@ 冶子窑遗址还出土了北宋中晚期的一批棕黄釉印花瓷,有的题写“刘氏”、“何氏”。
1987年,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研究所、邯郸地区文化管理研究所联合对观台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最早的地层是五代,但只出土了少量的瓷标本,确定了漳河流域观台磁州窑烧制时代的上限在北宋早期和五代。冶子窑址发现唐代地层,明确将漳河流域磁州窑烧制时代的上限提前到唐代。
[img]812453[/img]
截至目前,冶子窑有10个开挖方,开挖面积296平方米。共发现2座窑炉和16个遗迹,出土近1万件完整或可修复的瓷器,近6万件瓷器标本。出土器具和标本的特点是造型规整,胎质细腻,胎体坚薄,受火温度高,釉色光滑,均为优秀作品。对比观台窑址和冶子窑址出土瓷器和标本的精美度,冶子窑址的瓷器质量远优于观台窑址,从而确定冶子窑是漳河流域的中心窑或龙头窑。
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峰说:“一方面,这一新发现提高了观台窑烧制区的烧制上限;另一方面,它告诉我们,漳河流域磁州窑的考古发掘还不够,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用窑体系。2006年,磁州窑烧瓷技术入选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的考古发掘发现 邯郸磁县磁州窑创烧史提到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