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4000年前,中国实行了被后人传播为美谈的“禅让制”,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在部落联盟中推荐领导人的制度。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就是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前推荐部落联盟领导人的例子。
许多人相信这件事,甚至教科书也称赞“禅宗让步制度”作为原始的民主制度。然而,历史真的是这样吗?虽然“禅宗让步制度”反映了一定的民主性,但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让步”也有强迫和流血的味道。
传说在古代,三大氏族部落先后进入黄河中下游:西部炎帝部落、东部夷人部落和西北部黄帝部落。他们为生存区而战,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在部落联盟中,有一个联盟议事会来管理日常事务。各氏族部落的领导人都是议事会的成员。议事会有一两个领导人,具体执行议事会的决议。除了主持祭祀、管理政治事务和解决联盟纠纷外,他们还有权决定对外战争和和平。议事会领导人的产生和继承由参与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领导人推荐。
[img]812653[/img]
由于这一制度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姚、舜、禹“禅”的传说,是在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联盟领导人的推荐不可能没有斗争。
据说姚年纪大了,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提出后继人的问题时,他推荐合作。虽然姚不同意,但他还是让他担任一名工程师来测试他的才能。结果不好,大家都推荐了顺。
姚为了方便顺的考察,嫁给了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结果证明顺确实是一个品德高尚、能力过硬的人,于是姚把治理世界的权力交给了他,退居养老。这就是历史上“尧舜禅让”的故事。
虽然“尧舜禅让”是一个著名的古代妇女和儿童的政治传说,但历史书开始清楚地记录这件事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几千年的间隔,当时有些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而且一直有不同的观点,通常有以下三种反对意见。
第一,怕劳说,也就是“逃避劳动”的说法。有学者认为尧让位于舜并没有那么神圣,只是尧不想再担心了,想找个人承担这份辛苦的工作。
韩非对这一观点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当时的当权者可以在没有皇帝尊重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尊重和优秀。姚在位时,吃住都很简单。屋顶上的茅草不整齐,房子的椽子也没有雕刻。他吃粗粮,咽野菜。冬天,他裹着兽皮,夏天披着葛布,他经常亲自参加劳动。他的大腿经常被磨碎,没有成块的肌肉,他的小腿被磨碎,没有头发。他的生活不如普通人。
@ 古代让天下,只是当权者想远离奴隶般的辛苦, 他们不想努力工作一辈子,也不想把这份努力留给他们的后代。
《庄子》、《高士传》等书中记载了让位不成功的事件,如姚让位许由,被认为是脏耳朵;想让位给子州支父,结果人们说他们只是患有抑郁症,没有心情治理世界。(姚让世界许可,许可不接受。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以我为天子还可以。虽然,我适合有忧虑的疾病,只是治愈,没有时间治愈世界。)
这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慷慨的皇位礼物,看来这个“禅宗”似乎没有儒家那么神圣庄严。
第二,支持说。荀子和孟子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天子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尧不能愿意让位。
那么顺是如何赢得世界的呢?荀子说,他们靠自己的道德赢得了人民的心;孟子认为,这取决于上帝的礼物和人民的支持。也就是说,无论姚禅是否让步,人民和诸侯一起支持,世界都必须是顺,后人只是肤浅的猜测和会议。后来,顺的故事重演了,余也成功地登上了王位。
这种说法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可以想象,舜早期的孝道使他赢得了朝野的广泛认可,后来八年的摄政工作使他更受欢迎。此时,姚实际上是架空的,顺接管自然是合乎逻辑的。这种不受阻碍的“支持”几乎和几千年后赵匡胤的黄袍一样。
[img]812654[/img]
@ 篡夺说,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也很高,是“支持说”的后续。这种说法的支持者认为,舜直接从姚手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力,根本没有禅让。
《史记》记载,顺登上皇位后,为巩固地位,进行了一系列人事改革:顺利使用了姚在位期间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凯”、历史上称“八元”为“举十六相”——这显然是对亲信的支持。与此同时,舜除了尧重用、信任的司枪、共工、三苗、兜,历史上被称为“去四凶”。舜给“四凶”的丑恶绰号和不同的罪行是:斯枪-流氓(罪行:治水无功)、共工-穷奇(罪行:淫秽)、三苗-饕餮(罪行:不遵王命)、口袋-混沌(罪行未记载)。
古代著名的野兽是穷奇、饕餮、混沌,大多用来比喻恶人。其实事情很清楚,他们的罪名不值一提,只是顺排除异己的借口。人事重新安排后,姚被架空,结局可想而知。
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是姚的结局。姚让位后,他以为自己可以安享天年。毕竟,他是顺的岳父。但当他交出权力时,顺没有放过他,而是流放了他(历史书记载他在旅途中死亡)。
《竹书年》等历史书明确指出,姚没有死在路上,而是被顺放逐到尧城囚禁,与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终死在那里。后来,顺还把姚的儿子流放到丹水里。因此,在《韩非子·怀疑》一章中有这样一种感叹:“古代所谓的圣君明王,只是为了建立党羽,聚集巷子,强迫杀君,以求其利益。”
据史料记载,舜晚年还向尧学习,将政权禅让给禹,然后开始南巡。当时他快百岁了,最后死在苍梧的田野里,埋在九一山。得知这个消息后,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来到湖南一代,悲痛地抱着竹子,哭了起来。她的眼泪滴在竹子上,留下了一点点的痕迹。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斑竹”,又称“湘妃竹”。后来,两姐妹不愿活在这个世界上,相继投湘水自杀。
[img]812655[/img]
顺的结局看起来和姚一样,但经不起推敲。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苍梧地区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地。它既不是一个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也不是一个强大的邻居和敌人。交出权力的顺没有理由南巡。
此外,舜在蒲坂建立了首都,即现在的山西永济市,距离苍梧数千英里。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来回需要几年时间。对于当时快100岁的舜来说,即使他愿意检查,他也没有这种能力。因此,舜南巡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情不自禁,不得不去。
在史学家和儒家思想的作品中,“禅宗让步”被描述为人类历史上最美丽的场景,但尧舜禅宗让步的真相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他们那个时代的民俗是否真的如此简单,以至于尧甘心让位的高尚行为今天出现了。然而,从各种有限的史料来看,存在许多疑问。也许历史的真相会让我们感到惊讶
尧舜禹禅让 是事实还是后人美化的传说?